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紙菁風華-台灣中興紙業公司檔案專題選輯
展覽概述

公營事業是國家產業重要的一環,更是扮演台灣早期經濟發展的基石角色,回顧過去60年來,在歷程中,對台灣經濟一直有著深厚的影響地位,其中的台灣中興紙業公司更曾經是當時全省規模最大的造紙廠,除生產新聞紙以外,並兼製著各項文化用紙及工業用紙,可說是全省造紙業之牛耳,雖受當時國際紙價波動及經濟變遷影響,但中興紙業仍必須肩負平價供應用紙並貫徹國內新聞用紙自給自足的政策,不料它日漸轉盈為虧,乃奉令逐步達成民營化,最後,終於在民國90年10月,轉由興中紙業公司以民營型態承接。

紙品可說是民眾日常生活最重要的用品之一,造紙也是台灣經濟發展階段中最重要的產業之一,從中興紙業公司的組織變遷及業務成果相關檔案,我們更可見證台灣早期造紙歷史與其產業的獨特性,因此,為使中興紙業公司的檔案能廣為各界所瞭解與應用,發揮檔案開放應用價值,本局在「台灣產業經濟檔案數位加值服務計畫」中, 97年度以台灣中興紙業公司的檔案為標的,期望分別從其對於國家政策、政治與社會影響、營運管理、生產技術與成果、公共關係、產業合作等相關層面,擇選具重要價值的檔案,進行研究,以供各界參考使用。

紙菁風華-台灣中興紙業公司檔案專題選輯
展期與展出地點

98.06.08 ~ 99.06.08線上展(網頁展)

各單元名稱及說明
一、台灣造紙產業的發展
台灣造紙業的發展歷程大概可分為以下幾個重要紀事:
(一) 大正8年(1919),在臺北市近郊的士林街創立「臺灣製紙株式會社」,以稻藁為原料,是專門製造各式黃色紙板的紙公司。
(二) 昭和2年(1927),宜蘭二結地區成立了「三亞製紙會社」。昭和5年(1930) 更改組為「臺灣紙料研究所」。之後,荻原鐵藏利用重亞硫酸鎂法製造蔗渣紙漿,於是將「蔗渣工業試驗所」改組為「臺灣紙業株式會社」,並成功地大量生產製造印刷筆記用的白紙,這使得臺灣造紙產業前途出現了新轉機。
(三) 昭和5年(1930)前後,受到世界經濟恐慌之衝擊與日本「工業移民」等侵略目標需求,臺灣成了日本的前進基地,於是台灣總督府在當時成立「臺灣興業株式會社」,開始利用糖廠生產剩餘的甘蔗殘渣作為造紙原料,這種廢物回收利用的製漿技術,在當時更成為了台灣最早利用回收物製造紙的記錄。
(四) 昭和12年至17年間,新紙廠陸續創立,其中規模較大的有,臺灣紙漿株式會社(設於昭和12年(1937))、鹽水港紙漿工業株式會社(昭和13年(1938)成立)、東亞製紙株式會社(於昭和19年(1944年)1月正式成立)、關山紙漿工場等。
(五) 國民政府當時在民國33.04.17成立了「臺灣調查委員會」,開始進行臺灣接管計畫與培養幹部工作,並在民國34年11月組織了「臺灣省接收委員會」,負責接收屬於臺灣總督府的全部公有產業,其主要接收日產的單位為「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及「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前者接收了「臺灣電力有限公司」、「臺灣糖業公司」、「臺灣肥料公司」、「臺灣碱業公司」、「臺灣機械公司」、「臺灣水泥公司」及「臺灣紙業公司」等七大公司屬於國營;後者接收了「中國石油公司高雄煉油廠及臺灣油廠籌備處」、「臺灣鋁業公司籌備處」及「臺灣金銅礦公司籌備處」等三大機構屬於省營。 

二、歷任主管與重要人物
臺灣紙業公司在民國47.12.01經股東會決議將各所屬紙廠實施分廠分營,但在民間無意經營後,最後是由臺灣銀行匯集其他事業資本取得之羅東廠及林田山林場,在公股佔全部股份的四分之三以上的情況下,由民營改為省營,並在民國48.11.07正式成立「中興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它的產品量及營業額在民國50年代的臺灣造紙工業都可說是第一位翹楚。中興紙業公司在民國48.11.07舉行了創立大會,於是中興紙業公司正式成立,應昌期先生為首任的董事長,同時也聘請了于桂馨當總經理,總公司設址在臺北市。中興紙業公司的組織是以董事會為核心,以董事長為主席,董事會是由11名董事所組成,其中9人由公股指派,2人由民股代表人擔任,任期都是3年,連選、連派得以連任;董事會選出常務董事5人,董事長則由常務董事互選選出。中興紙業公司是公營事業,主要是由臺灣省政府或省屬臺灣銀行,所指派的省政府所屬事業的高層人士來兼任董事,以方便入主中興紙業公司的營運管理,而且這9名公股的董事及監察人都是外省籍,只有侯全成1人是本省籍,顯然,當時戰後初期的官僚階層的組成人是都還是以外省人為主,這在中興紙業公司後續的高層人事名單中常可見到。
 
三、組織變革
董事會下設總經理1人,職責為秉承董事會決定之方針外,也需負責綜理監督指揮全公司。總經理之下的一級單位,在民國48年組織初定時共有4部3室,分別是:工務部、營業部、物料部、財務部、總務室、人事室及主計室等。一直到民國55年擴編為4部5室,增加了安全室、企劃室及秘書室等3單位,總務室則給予裁撤。民國72年,臺灣省政府完成了省營事業的營運評估,建議中興紙業應更精簡人事,公司組織也因此又調整為5部4室1中心:改工務部為生產部,下轄羅東總廠的第一、二、三紙廠;增設政風室及勞工安全衛生中心,將企劃室提升為企劃部;裁撤主計室,將業務併入財務部,並裁撤安全部。

四、生產成果
戰後政府對新聞紙採取低價政策,所以製造新聞紙並無利可圖,因此政府以國庫資金設立了中興紙業公司,主要目的其實是為了確保以廉價新聞紙供應國內之報社印製報紙,在力求國內自給自足的要求下,用以減少新聞紙的進口量,以節省外匯支出。因此,中興紙業公司新聞紙的歷年產量都常能維持在三至六成左右,雖也有生產電話簿紙、香菸紙、教科書紙、道林紙及牛皮紙等,但都還是屬於次要的產品。中興紙業公司所產銷的商品大致可分為紙張、紙漿及紙袋等三大類。其中紙張的部分,除了以新聞紙為大宗產品,還有工業文化用紙,例如:電話簿紙、香菸紙、教科書紙、模造紙、銅版紙、打字紙、印刷紙、道林紙及牛皮紙等。

備註:
1. 文化用紙:資訊傳遞、文化傳承所用,故與印刷業有密切關係,常見之文化用紙如銅版紙、道林紙、模造紙、證卷紙、印書紙、畫圖紙、招貼紙、打字紙、聖經紙、郵封紙、香菸紙、格拉辛紙、新聞紙等。 
2. 工業用紙: 用來製造紙箱、紙盒、紙杯、紙盤等之紙張或紙板,因需再經加作業,故 稱之為工業用紙,常見之工業用紙如牛皮紙板、瓦楞芯紙、塗佈白紙板、灰紙板...等。
3. 新聞紙:以廢紙漿、機械漿或兩者摻和,不上膠製成基重約在42~52公克/平方公尺,及輕度壓光之紙,供報紙及雜誌印刷之用。主要原料為磨木漿,白度要求在55%GE以上,並需有適當之透油度。 
4. 道林紙:全化學木漿製造,白度80%以上,供書寫印刷用。(目前某些國家已允許含有10%以下之BCTMP)以化學漿抄造而成之印刷書寫用紙,是目前文化出版、印刷裝訂最常用紙種之一,其添加染料呈現不同紙色, 如藍白道林紙及米色道林紙。
5. 模造紙:全化學紙漿製,白度78%以上,供書寫印刷用紙。以化學漿及部份機械漿抄造而成之印刷書寫用紙,紙質較道林紙稍差,色澤略黃、軔性佳、拉力強且價格便宜,使用相當普遍。 
6. 銅版紙:分為單面及雙面塗佈之銅版紙,依日本紙業分類標準其每面塗佈量約10g/m2以上,經超壓光之塗布紙。供彩色印刷用。為目前文化出版、廣告設計、印刷裝訂及工商業界最常使用紙種之一。 
7. 捲煙用紙:以亞麻纖維漿製造,基重約在20~24.5公克/平方公尺,主要以輕質碳酸鈣為填料,加硝酸鈉調節其燃燒速率,使有阻燃效果。專供捲煙用。現今已有全漂白木漿製造亦可符合紙品要求。含有大量碳酸鈣填料,使紙張燃燒時因碳酸鈣分解出二氧化碳而具緩衝作用,不致燃燒過速。 
8. 電話簿紙:以廢紙、漂白機械木漿及化學漿混合的配料,製成基重約38公克/平方公尺之紙,或加有淡色染料,供印製電話簿之用。
9. 其他用紙:
 9-1打字紙:化學紙漿製造,基重約在28~35公克/平方公尺,用於打字、複寫,亦可用於書寫。打字及複寫用之高級薄頁紙張、適合報表、傳票及信紙用。
 9-2圖畫紙:主要以100%化學漿製成,有適當之不透明度,表面平滑度10秒以下,A級之白度為80%以上,B級65%以上,基重約在70~200公克/平方公尺,供製圖繪畫用。紙色微帶乳白、不傷眼力、軔性強、耐擦拭、不起毛、有強吸水及顯色力。
 9-3證卷紙:強軔耐折可供有價證卷及高級文件、信函之高級書寫用紙。 
 9-4聖經紙:以木漿、麻、棉等紙力高之纖維漿製造,基重約在20~30公克/平方公尺,不透明度高。供印刷辭典及聖經用。含有大量二氧化鈦填料,紙質輕、不透明度高、專供印製聖經、字典或航空快報用。

五、生產技術
中興紙業公司創立初期的造紙機械設備,大都是承接臺灣紙業公司的舊機器,這批機器大部分也都集中在羅東總廠所屬的四結、二結兩分廠之中。關於公司在投資設備與生產技術之歷程分別如下:
(一) 民國62年2月,中興紙業公司購置廢紙脫墨設備,當時就懂得以廢報紙或品質較佳的廢紙作為主要原料,利用脫墨設備將廢紙脫墨後添加部分纖維較長的木漿,便能生產新聞紙。
(二) 民國66年,中興紙業公司為增添九號機而籌建第三廠,木漿生產設備也相應擴建,以提高機械木漿的產量,大大滿足了新機對木漿原料的需求。民國64年期間更訂購了美國貝洛伊特公司(Beloit Co.)生產的雙網式全新高速新聞紙機,作為羅東總廠的第九號造紙機。九號機是臺灣首部由美國引進的雙網式全新高速新聞紙機,而中興紙業公司對於此一設備擴充計劃的重視程度,此點可在〈臺灣中興紙業公司羅東總廠第三紙廠碑記〉的記載中得知。 
民國73年又向西德添購一套可日產200噸的Voith製廢紙脫墨設備。中興紙業公司也積極研發香蕉纖維原料,以擺脫造紙原料不足的窘境。利用臺灣栽植香蕉面積廣、產量大、收購容易及製造成本低廉等特點,投入香蕉樹纖維造紙法的研發,並在民國64.12.09試驗宣告成功,運用香蕉樹纖維造紙,其出漿率達百分之五十,可日產150噸的紙漿,但此項原料主要運用於牛皮紙的製造上,但主要產品新聞紙並無法使用是它的缺點。
(三) 民國73年添購的機械設備包括第十號造紙機及廢紙脫墨設備。十號機的抄紙機也是採用貝洛伊特公司生產的第二代噴漿式雙網機,並研發出每平方公尺45公克的輕磅新聞紙,並獲經濟部中央標準局頒發「正」字標記,在造紙技術上也是有所突破。

六、經營概況
民國50年以後,中興紙業公司生產的紙張種類漸趨單純化,主要是以新聞紙香菸紙、道林紙、模造紙及印書紙等5種紙張為產銷主力,另外紙漿及紙袋的生產也是該公司的重要產品。但從民國76.07.15政府開放報禁1,各大報增張增版,發行量也大為增加,新聞紙已可自由買賣,外國新聞紙的進口量也逐年遞增,從而壓縮到中興紙業公司的銷量,因此在民國73年於第三紙廠購入十號機之後不再添購新機生產新聞紙。在七類紙品中,還是以新聞紙的產量最高,在創立的前兩年均佔全年產量的五成以上,充分反映中興紙業公司被政府賦予專責供應新聞紙的企業特質。其他生產與銷售的數量消長,皆隨著機械設備的增設、公營事業政策的改變及國內外紙業市場的變化而有所起伏。經營情形如下: 
(一) 民國48年度至59年度:
從日治時期至戰後初期,臺灣的造紙產業不斷擴張,紙類總產量已超過消費量,內銷市場競爭激烈,削價競銷的情形時有所聞,而外銷則因成本過高,外銷量越高,虧損也相應提升,加上肩負政府所賦予的廉價供應新聞紙之使命,終於造成無法負擔虧損而走上分廠分營之路。
(二) 民國60年度至70年度:
1. 新聞紙的滯銷:新聞紙滯銷的原因,為與外國新聞紙的削價傾銷、無限制的進口及進口稅率的降低等外部因素所致。
2. 紙袋漸為塑膠袋所取代:國內的塑膠產業在民國50年代後期擴展極為迅速,同業彼此激烈競爭,以致P.E.塑膠編織袋的售價遠較中興紙業公司所產之牛皮紙袋低廉。而生產紙袋的牛皮紙漿又需從外國高價購入,因而抵擋不住塑膠袋的競爭,逐漸退出市場。
3. 財務負擔沉重:新聞紙滯銷的原因,為與外國新聞紙的削價傾銷、無限制的進口及進口稅率的降低等外部因素所致。營運資金的短缺加上60年度產品價格的低落及銷售量低迷,利息的負擔更是對虧損的情形雪上加霜。
4. 林田山林場火災,影響販賣林木所得:林田山林場於61年6月間發生火災,至六月間仍無法生產,因此減少收益達1,115,962元。
(三) 民國70年度至90年度:
是中興紙業公司經營上最艱困的一段時期受外貨傾銷侵蝕市場的嚴重打擊,以及組織人事精簡所付出的鉅額資遣費與退休金支出,致使營運虧損金額逐年攀升。又因民國80.09.11,中興紙業公司羅東總廠因長期排放污水,廢水污染沿海,造成水色發黑發臭,紙纖維隨處可見,屢遭檢舉而被宜蘭縣環保局勒令停工改善,對中興紙業公司的營運有相當影響外,也凸顯出當時國內造紙產業的環境污染問題。

七、產業在地化
在民國40年代,政府為節省與賺取外匯,提出所謂的「進口替代」政策,將原來需要進口的成品,由國內自己設廠,減少外匯的消耗,這些進口替代工業多是與食、衣、住、行有關的民生工業。而造紙工業剛好也是屬於進口替代工業之一。中興紙業公司為獲得木材原料長期可靠的供應來源,除加強林田山林場的植林事業之外,更自民國54年起鼓勵宜蘭及羅東地區民眾種植松木,再於10年之後依樹齡收購木材。中興紙業公司羅東總廠剛好需要以亞硫酸石灰法及機械法製造木漿產紙,其位置靠近出產造紙藥料石灰石的蘇澳及供應原木的花蓮林田山林場等原料產地,能自行製漿又可生產紙張,由此可看出其產業在地化的發展策略。其中除了與林務局之間有著林地租借、造林、砍伐等業務有往來關係外,同時更建議林務局改變林相,以利造紙工業發展。經濟部為使中興紙業租地造林案之推動更加順利,於是命令省政府將「租地造林」改為「合作造林」,即由林管局提供造林土地,由合作人(中興紙業)提供資本與勞力,雙方合作造林。但自80年代以後,將造林工作委由林務局代行,直至中興紙業完全歸於民營。
 
八、民營化
(一) 民國80年代起:中興紙業公司在省營事業的年終考評中,經常敬陪末座,省主席宋楚瑜在民國82.08.17指示省政府成立專案小組,可以視為中興紙業公司民營化的先聲。當時的營運虧損連連,每年還要需負擔利息3億5千萬元。
(二) 民國88.12.08:中興紙業公司全體員工曾向當時的副總統連戰先生提出陳情書,內容在請求副總統協助完成民營化與資金調度問題,以避免因資金調度不及而關廠,影響員工的工作權,在當時還一度引發社會問題可能衝擊到總統大選的發生。財務危機是中興紙業公司內部最大的問題,讓員工對公司是否有能力在宣佈破產前完成民營化,幾乎失去信心。
(三) 民國89.05.30:經濟部國營事業委員會副主委林文淵計畫以接觸曾有接手意願的三興建設公司及利用標售宜蘭土地等方式,來解決中興紙業公司的財務問題,並加快其民營化的速度(註一)。在政府輔導下,中興紙業公司自民國76年起即著手進行民營化,其轉型民營化的時間前後約13年。在民國90.10.16正式完成其民營化的轉移,成為國內國營企業中少數由員工自行承接、轉型民營化的案例。龐大的負債是民營化進度落後主因,政府希望在最低限度的補助下完成民營化,而民間企業卻希望在最有利的情況下接收,以致雙方僵持不下,最後得在員工的自力救濟下,才使中興紙業公司得以「再生」。由中興紙業公司員工集資成立「興中紙業股份有限公司」,標購部分機器設備接續經營,承租部分土地中興紙業公司宣告完成民營化,而結束長達40年之久的公營歷史。
 
備註一:
為使民營化進行順利,中興紙業公司在民國81年已經將規劃轉型民營等相關工作,以97萬的代價委託「中華開發信託股份有限公司」辦理。中興紙業公司本身吸引民間承接的條件有二,一是本身擁有的大筆有價值的土地資產, 二則該公司是國內唯一的新聞紙製造廠。當時三興建設公司著眼的是前者,而正隆公司則重視其紙業經營的部份。可是最後中興紙業公司財政結構的持續惡化、員工不願意放棄認股,最後三興建設公司,也沒有參與承接中興紙業公司的投標案。
 
九、造紙技術演進
(一) 造紙改良先驅
世界上最早的紙〝放馬灘紙〞(羅布淖爾紙)中國第一次出土的古紙實物,這片紙是西元1933年在新疆羅布淖爾漢代的烽燧亭遺址出土文物中所發現,它的出土証明了西漢初期(約西元前49年)已經有造紙的技術發生。
雖然相傳造紙術是由中國東漢時代的蔡倫(西元63-121年)所發明,但蔡倫其實只是改進造紙術的重要關鍵者。造紙術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其實早在蔡倫之前二百年,民間早已開始流傳利用植物纖維來造紙,但是因為當時用麻或苧麻為原料,紙的質地十分粗糙,還無法用於書寫,而蔡倫剛好成為中國史上造紙術改良之先驅者。(註一)
(二) 紙時代的開始
魏晉南北朝,由於在造紙原料上有進一步開發,紙的質與量和製作技術與工具也不斷改良,於是使得紙張在文化和日常生活上的應用漸漸成為主流,因此兩晉六朝可說是紙張時代的真正開始。
(三) 造紙新原料與染色技術出現
據史書記載,唐代著名書法家蕭誠製作的五色斑紋紙即開始利用野生麻纖維,經過漚製和脫膠的工序,再用草木灰蒸煮而產生了天然染劑。爾後加工紙陸續發展的結果,也陸續出現了宣紙、白麻紙等多種紙張;印花、染色的技術也在那之後相繼出現。 (註二)

備註:
 *註一: 
蔡倫在漢章帝建年初間,擔任小黃門(為較低品級的太監職位)。而到漢和帝繼位之後,升任為中常侍,並開始參與國家機密大事的謀劃。蔡倫有真才實學,為國盡忠職守,更多次不惜觸犯皇帝的威嚴進諫指出朝廷施政的得失。後來,蔡倫擔任尚方令負責監督宮廷物品的製作。人們認為就是從這個時候,蔡倫開始接觸東漢最好的手工工藝,並有了機會改進當時的造紙技術。 
*註二:
蕭誠(生卒年不詳),蘭陵(今山東蒼山縣蘭陵鎮)人。他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同時,他還是一個善於製造斑紋紙的專家。不但多才多藝,擅文墨,而且是一個很認真的封建文人。 他所為詞翰,十分講究,一絲不苟,更善於推敲,思慧敏捷,是一個全面性的藝術人才。在書法藝術方面,造詣尤深,十分重視書法藝術的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 

十、古代造紙方法
斬竹漂塘:斬竹嫩竹,放入池塘,浸泡一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並洗去竹子之青皮。
煮徨足火:將以上所得之竹子,放入徨桶內與石灰一道蒸煮八日八夜。
舂臼:取出上述處理之竹子,放入石臼,以石碓叩打直至竹子被打爛,形同泥麵。
蕩料入簾:將被打爛之竹料倒入水槽內,並以竹簾在水中蕩料,竹料成為薄層附於竹簾上面,其餘之水則由竹簾之四邊流下槽內。
覆簾壓紙:然後將簾反覆過去,使濕紙落於板上,即成如此,重覆蕩料與覆簾步驟,使一張張的濕紙疊上千張,然後上頭加木板重壓擠去大部分的水。
透火焙乾:將濕紙逐張揚起,並焙乾。焙紙的設備是以土磚砌成夾巷,巷中生磚溫度上升之後逐張貼上焙乾。揭起即得成紙。
資料來源:中華科技-蔡侯纖紙

十一、現代造紙方法
現代的造紙程序可分為製漿、調製、抄造、加工等主要步驟:
(一) 製漿的過程:製漿為造紙的第一步,一般將木材轉變成紙漿的方法有機械製漿法(註一)、化學製漿法(註二)和半化學製漿法(註三)等三種。
(二) 調製過程:紙張的強度、色調、印刷性的優劣、紙張保存期限的長短都與它有關。一般常見的調製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三步驟:a. 散漿 b.打漿 c.加膠與充填
(三) 抄造過程:抄紙部門的主要工作為將紙漿,使其均勻的交織和脫水,再經乾燥、壓光、捲紙、裁切、選別、包裝等

備註:
各種製漿法在製漿前,都需先行以微生物降解木片做為各種製漿法之前處理法後,再進行製漿試驗及製漿評估,以為開發或改良製漿法之依據,同時並以酵素處理改善紙漿性質。
註一: 機械紙漿的製造是利用磨木機將木材磨碎成紙漿。因木材組織堅硬,在磨木過程中會將木材纖維磨斷,故此種紙漿所製成之紙張紙力較弱。又因此種紙漿含有木材原有的各種成分,特別是不利於紙張保存之木質素含量並未減少,故紙張性質不穩定,遇光容易變色。新聞紙主要是由此種紙漿製造而成。
註二: 半化學紙漿是木材先經輕度的化學藥品處理,使木材組織部分軟化之後,再利用機械磨成紙漿。此種紙漿一般做為紙板原料。
註三: 化學紙漿是利用化學藥品的作用,將木材中之大部分木質素溶除,使纖維各自分離成紙漿,此種紙漿之纖維形態完整,木質素及樹脂等不純物大部分被溶除,故紙漿品質較佳,適合製造高級紙張。

十二、紙漿製造過程
伐木工人會將樹木砍下來,先將樹幹削切成細小的木片,浸泡在大池子裡,軟化樹木纖維。將池子裡的木纖維倒入擁有大型鋼輪的研磨機中,加過化學藥劑的紙漿將進入抄紙機,到此紙漿以製作完成。

十三、紙張製造過程
散漿:在漿片等原料中加入水,並將其充份分散混合。
磨漿:目的為達到細纖維化,增加纖維間之交織與改變纖維的形態。 
網部:使紙料從頭箱流出在循環的銅絲網或塑膠網上做均勻的分佈和交織。
壓榨:將從網面移開的濕紙引到一附有毛布的二個滾轆間,並藉著滾轆的壓擠和毛布的吸水作用,將濕紙作進一步的脫水,使紙質變得較緊密,可以順便改善紙面,並增加紙的強度。
乾燥:由於經過壓榨後的濕紙,其含水量仍高達52~70%,此時已無法再利用機械力來壓除水分,故改讓濕紙經過許多個內通熱蒸氣的圓筒表面來達到乾燥作用。 
上膠、塗佈:經過機上作表面上膠或塗佈處理以加強紙張表面強度。 
乾燥:上膠或塗佈後,水分又會再次增加,因此需作第二次的乾燥處理。 
壓光:將乾燥後的紙匹經過一組由二至八支滾轆所組成的壓工機,藉轆面與紙面間的壓力,使紙張表面更為平滑和緊密,且較具光澤感。 
捲取:將已完成抄紙各項程序的紙匹,捲成筒狀,以便裁切,並在捲紙的同時檢查紙的重量、品質和寬度,以便作調整和控制。
複捲:將原紙分切成適當的小紙捲,作為成品或裁切使用。 
裁切:將小紙捲以裁紙機裁成一張張的平張紙。
包裝:最後以牛皮紙將適當張數的平張紙包裝在一起。(一般以500張為一令)

十四、紙的加工與使用
由於紙的加工技術愈趨發達,近代常將紙進一步與塑膠膜、金屬箔或有機溶劑、化學藥品相結合,使紙的用途由從以前單純的書寫、印刷到今日的各種用途─如印製精美彩色印刷的銅版紙、磨光表面的砂紙、飲料中的鋁箔包裝盒、日常生活中紙毛巾、化妝紙、紙衣、紙帽、紙尿布、裝重東西的瓦楞紙箱和相片的感光紙、電腦中的報表紙、電氣中的絕緣紙、包裝機械的防潮紙、裝飾用的壁紙、縐紋紙和其他如耐火紙、複寫紙、紙膠帶 、燻香紙、油紙和特殊用途的感光、感磁、感熱、感壓紙等等。由於加工紙的種類很多,且各種加工方法也大多各不相同,而加工紙幾乎已成為一專門的行業別。
回上一頁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