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發展經濟‧再創奇蹟--百件經濟重要檔案展
展覽概述

檔案乃見證歷史的第一手資料,更是政府組織之知識寶庫,深究政府各類檔案,並佐以資訊科技傳播助長,可逐步延伸為知識管理之基石,以順應知識經濟時代之發展。

經濟發展攸關國家強盛與社會富裕,民眾生活水準受其影響至為深遠。回顧政府遷台至今,經濟發展從以農立國的初級經濟時期,到目前之知識經濟時代,歷經勞力經濟與資源經濟發展階段,換言之,從民國30年代至今,每一階段的經濟環境、資源條件與當時所面臨的問題各不相同,亦有不同的經濟發展策略與之因應,這些均可從政府檔案,亦即過去政府在處理公務過程中所做成的文書,洞悉整個來龍去脈,進而在21世紀強調經濟發展議題之際,指引未來政策發展新方向,以突破困局再創造另一波之經濟奇蹟。

檔案管理局(以下簡稱本局)近年來致力推動與行政機關合作舉辦主題檔案展,並據以編輯出版檔案彙編,而本局在規劃檔案展覽時,深感檔案之加值與推廣應將民眾所關注且是生活層面的議題列為優先,遂於本(97)年擇選近來眾所矚目的經濟發展為展覽素材,舉辦此次檔案展覽。

本次展覽係由經濟部與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合作舉辦,檔案審選作業則由承辦機關-本局延聘經濟或歷史領域之專家學者,成立檔案審選諮詢小組,歷時約一年,自經濟部及所屬管有之600餘萬件檔案,擇選出百件具代表性之重要檔案。惟諮詢委員在進行檔案審選的過程中發現,雖然多數檔案由該部及其所屬機關所保管,但因經濟主管機關歷經數次變革,早期重要的檔案大多移由總統府、國史館、行政院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等機關管理,但在經濟部與本局協力尋找下,尚有許多事蹟無法取得佐證,致使部分具重要價值之檔案無法呈現在國人面前,甚為可惜,亦可作為今後檔案管理之戒。

為使參觀民眾體驗經濟發展歷程,本次展覽之檔案內容區分為「組織沿革與重要推手」、「經濟重建與進口替代」、「獎勵投資與出口擴張」、「產業調整與自主經濟」、「經濟成長與自由化」、「產業升級與國際化」6大類;各分類項中再依所收錄檔案之最早產生時間排序。部分檔案主題依其影響程度歸類,故有檔案產生時間早於所歸經濟發展階段之情形。除紙本檔案的展出外,主協辦機關特別蒐集早期與經濟發展相關設備、器物及經濟事務宣導文物,以充實展覽內容的多樣性;此外,亦委請經濟部各單位提供省錢大作戰及經濟事務宣導,期使參觀民眾能夠見證我國經濟發展史,並涉取省電節能小秘方及經濟發展新動向,讓參觀民眾能夠收穫滿行囊。

藉由本次「發展經濟‧再創奇蹟-百件經濟重要檔案展」之舉辦,除期待誘發民眾追溯過往曾是舉世所知的「奇蹟」之艱辛經濟發展歷程外,更祈喚起今後對景氣復甦的經濟發展之關注,進一步發想並擘劃未來經濟發展的願景與策略。常言「歷史不能遺忘,經驗必須傳承」,願藉本展覽之舉辦,期使政府與民間重新省思,相信台灣經濟奇蹟不僅能風華重現,更能舞躍全球。

發展經濟‧再創奇蹟--百件經濟重要檔案展
展期與展出地點

97.10.06 ~ 97.10.23臺北展次(國家圖書館) 97.11.07 ~ 97.11.23高雄展次(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各單元名稱及說明
一、重要組織沿革
經濟部是掌理全國經濟行政與經濟建設事務之中央主管機關,其業務範圍涵蓋工業、商業、礦業、中小企業、貿易、智慧財產、科技發展、國際合作、投資策略、能源、度量衡、以及部屬事業單位,如水、電、油氣等事務,涉及範圍很廣,但大部分業務都是為全國民眾服務的工作。經濟行政事務機關之沿革,由於早期因重農輕商,中央並無設置處理經濟行政事務專責機關,直到清光緒29年(1903年),因外貿紛爭增多,才設立「商部」,是我國設立中央經濟機關的開始。民國初期,曾改設為「實業部」、「工商部」、「農商部」等不同名稱。民國26年,因抗日戰爭實行戰時體制,遂將「實業部」改為「經濟部」,並將工礦、農產、資源委員會併入經濟部,經濟行政主管機關,由此大調整後,事權始趨統一。民國37年行憲政府成立後,因水利業務多由水利部等相關機關職掌,經濟部則改為「工商部」,此時期之職掌為管理全國工商行政事務,其他則另由農林部、水利部、資源委員會等分別負責不同之經濟行政專業事項。直到民國38年3月政府南遷,為簡化中樞行政機關組織,修訂「行政院組織法」,由「經濟部」統籌主管全國經濟行政與經濟建設事務。目前經濟部內有商業司、技術處等17個幕僚單位,並轄有工業、貿易、智財、檢驗、能源礦務、水利、中小企業處等14個局、署,以及為加強駐在國經貿關係,建立諮商管道與排除貿易障礙等,在國外設置駐外經濟商務機構63處。

二、經濟重建與進口替代(40-50年代)
國民政府於38年遷播來台,鑑於經濟蕭條,百廢待舉,即積極推動各項經濟重建工作,在妥善運用美援方面,成立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以下稱美援會),辦理各項物資利用分配及開發借款援助計畫等事項,以逐步建立我國獨立自主之經濟發展環境;在創備工商發展環境方面,除積極開發利用自產資源(如煤炭、水力等)及興辦水電等公用設施外,另亦積極制、修訂與工商業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司法、度量衡法、商品檢驗法、標準法等經濟法規與其子法,並建立執行機制與措施,同時改革匯率制度,啟動對外貿易發展,並開始參與國際組織,推動雙邊技術及人才交流合作,積極引進僑外資金與技術,提升我國相關產業的生產規模與品質水準,奠定經濟發展的基礎,亦為輕工業產品外銷紮下雄厚根基;在執行經建計畫方面,政府自42年開始推動2期4年經建計畫,成功地提高當時的國民所得與經濟成長率,將台灣的經濟發展逐漸導入「獎勵投資與出口擴張」的時代。

三、獎勵投資與出口擴張(50-60年代)
完成戰後經濟重建與進口替代產業發展後,台灣已經為民國49年起的黃金發展期做好準備,農村剩餘勞力與匯率制度改革是新發展階段的內部資本,外部則有美日將勞力密集及外銷產業移至台灣的適時配合。
為吸引外人投資,政府採取自由開放及鼓勵出口等新發展策略,經由外銷出口擴張帶動國內產業發展。民國48年底政府制定「19點財經改革措施」,緊接著實施單一匯率制度;49年公布「獎勵投資條例」,以減免租稅方式吸引外資來台。
隨著出口貿易快速擴張,民國55年政府在高雄港區設立兼具自由貿易區與工業區特質的加工出口區,接著成立高雄楠梓及台中潭子加工出口區,迅速擴張出口,以帶動電器、紡織成衣與塑膠加工等輕工業的發展,成為我國經濟起飛的先驅動力。在政府與民間工商團體合作下,59年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成立,透過海內外貿易專才及遍布全球的駐外據點,協助廠商佈局與全球拓展對外貿易,外貿協會的成立,標示出口導向發展策略的成功與成就。
在進出口貿易每年平均接近30%成長的支持下,民國49年進出口貿易開始呈現出超,50年到61年間總體經濟平均每年成長10.2%,而平均通貨膨脹率卻只有3.9%,這種長時間維持高成長低通膨的實質經濟發展,不只是台灣經濟起飛的黃金年代,更是近代世界經濟發展史所未曾有過的奇蹟。

四、產業調整與自主經濟(60-70年代)
進入民國60年代的台灣經濟,經過20年「進口替代」及「出口擴張」的努力,已經成為開始邁向工業化的新興工業國。不過,新的試煉也伴隨而來,62年第一次能源危機的侵襲,給予正值邁進新階段的台灣一個「不凡」的開端。在此10年之間,台灣在既有的基礎上,推動十大建設,發展重化學工業、開拓新產業、擴充基礎建設,制定設相關法令,以謀求產業調整,提升工業生產力,並積極調整對外貿易的結構,建立經濟的自主性。舉其大者,有強化傳統技術升級,成立紡織研究中心;設立中國鋼鐵有限公司並建造第一艘油輪;保護註冊商標,鼓勵創作發明,創設優良著作權保護環境;制定符合先進國家標準的相關法規;公布能源法,召開全國能源會檢討能源政策;加強協助工廠防治污染,改善廠區作業環境,預防工業職場傷害;推動工業自動化、製造業電子化,以提升生產力;推動產業升級轉型,設立資訊工業策進會,協助資訊工業發展;成立電子工業研究所,促進半導體技術發展,成功達成輕薄短小的升級轉型。另外,設立食品工業研究所,保障國民食品安全;推動河川整治及水源保護;設置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以因應國際環保趨勢;徵收推廣基金,嘉惠中小企業並鼓勵出口,同時分散出口市場,改善對日逆差等各項。

五、經濟成長與自由化(70-80年代)
國內產業發展歷經進口替代、出口擴張與第二次進口替代階段,自民國68年進入產業升級與自由化時期。由於68年間發生第二次石油危機,我國產業轉向低耗能、低污染、高附加價值產業發展,為有效提升國內產業技術、降低物價及改善人民生活,行政院乃提出自由化與國際化政策,除繼續推動第三階段獎勵投資條例,由工業局研修科學技術發展方案,引領產業轉為研發導向,同時成立國家品質獎,建立中心衛星工廠體系,並完成貿易法立法,簡化輸出入程序,同時調降機器設備之進口關稅,訂定石油與油品產銷管理辦法,促進油品市場自由化;另一方面開放外資投資國內服務業,取消限制外人投資外銷比例與自製率等規定,並開放兩岸貿易與對中國大陸間接投資,79年並提出申請加入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AT),於81年成為觀察員。另為照顧與協助中小企業發展,此時期除訂頒中小企業發展條例、 建立中小企業輔導體系,推動地方特色產業、設置中小企業磐石獎,並整合資金融通機制,提供中小企業資金活水。在改善人民生活水準方面,經濟部商業司也積極訂定商品標示法,推動商業自動化、現代化,提升老百姓生活水準,邁向經濟發展另一高峰。

六、產業升級與國際化(80年代迄今)
民國60、70年代,台灣成功的出口擴張政策,帶動快速的經濟成長,對內厚植產業基礎、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及經濟自由化;對外則由於國際保護主義的蔓延,促成我國與美、歐、日等主要貿易伙伴的摩擦,並經由貿易談判,與許多國家簽訂以進ㄧ步開放國內市場為目標之雙邊貿易協定。為爭取我國與貿易伙伴在國際間權利、義務的對等,並拓展國際發展空間,於民國79年1月提出加入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入會申請,終於91年1月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會員,重返當今最為重要的國際經貿組織。期間台灣亦陸續加入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並成為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重要委員會的觀察員。隨著服務業佔國內經濟比重的增大,商業現代化的需求亦伴同產生,而協助中小企業營運的各項問題,如融資保證、數位落差、創新研發、產品品牌、形象、文化創意產業及策略性服務業的推廣等,都成為經濟部施政重點。此外,水電供應、河川整治等基礎建設的強化,替代能源的研發、綠色產業的發展、防污減排等產業與環保之平衡發展,也是因應當前經濟全球化必須正視的課題。由於兩岸經濟關係日趨緊密,「兩岸合作」、「全球連結」已經成為台灣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軸,而善用WTO架構及與主要貿易伙伴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以為台商爭取國際競爭優勢,儼然是近期內政府努力的方向。,而再創台灣經濟奇蹟,乃國人共同期待的願景。
回上一頁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