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風華再現--行政院退輔會塑膠工廠
展覽概述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塑膠工廠(以下簡稱塑膠工廠)成立於民國61年,屬於退伍軍人體系的公營事業之一,工廠員工以榮民(即國軍退除役官兵)為主體,核心的產品也與國防及國營體系關係密切。

隨著全球經濟自由化與國際化的浪潮,在民營企業的資本及技術累積興盛後,公營事業營運型態與發展逐漸面臨嚴酷的挑戰,塑膠工廠因競爭力大幅衰退,並且無法順利轉型成民營企業,已於92年結束了營業。

塑膠工廠歷經了二次世界大戰後我國政治與經濟轉型時期。從塑膠工廠檔案裡,我們可一窺這時期我國的退除役官兵「創業(會內)就業」模式,以及公營事業的種種營運過程。

風華再現--行政院退輔會塑膠工廠
展期與展出地點

97.05.07 ~ 98.05.07線上展(網頁展)

各單元名稱及說明
一、歷史背景
民國38年隨著國民黨與共產黨在中國大陸戰事的結束,大量中國大陸軍民追隨當時戰敗的政府來台,此時下野的蔣中正總統也於同年年底來台。次年(39年)3月蔣中正總統在台復行視事,計劃以台灣為基地,伺機收復中國大陸失土。當年6月韓戰爆發,6月27日美國派第七艦隊駛入台灣海峽協防,恢復對政府的軍事及經濟援助,讓在風雨飄搖中的政府得到喘息的機會。隨著台灣海峽兩岸戰事的緩和與政局的穩定,大量國軍退除役官兵的就學、就業、就醫、就養與照顧成了當時刻不容緩的課題。於是,政府於民國41年建立退伍除役制度,進而在民國43年11月1日成立「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統籌規劃辦理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及安置事宜,嗣後由於服務層面擴大,於是自民國55年更名為「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以下簡稱退輔會)。塑膠工廠便是在此「反共復國」的特殊時期,由退輔會運用「創業(會內)就業」的就業服務模式,於民國61年設立。

二、建廠緣起
退輔會於民國55年開始籌辦塑膠工廠,並向相關廠商徵求設廠意見。當時台聚公司建議以PE重包裝袋,以及其他適用PE生產之軍公機關需要製品為主要產品,華夏公司則建議以PVC樹脂製造塑膠酒箱、硬質PVC管、塑膠袋,以及雨衣。塑膠工廠原本的初步建廠計畫是同時採用台聚公司和華夏公司的意見,經過多次的開會討論,認為以台聚公司的製造技術基礎,開拓新的PE產品線,並且鎖定軍公市場,較具競爭優勢,因此退輔會於民國57年3月召開「輔導會塑膠加工廠協調會」,決定依台聚公司的意見,規劃射出成型和擠壓吹袋兩條生產線進行生產。塑膠工廠建廠計畫於民國59年5月正式核定,原計畫於新竹設廠,但因考量長遠發展,改設於高雄楠梓,又因該地受高雄都市計畫影響禁建工廠,致建廠計畫遭受阻礙,幾經向各級政府協調,於民國60年7月始得興建廠房。塑膠工廠於民國61.2.1正式成立,擠壓工場於民國61.1.28提前啟用,射出工場則於民國61年5月開工生產。

三、經營策略
軍方、公營事業單位基於特殊的政策需要、或基於退輔條例的限制性規定,無法像民間廠商一般,透過市場價格競爭採購所需之產品。塑膠工廠於籌備過程中,即鎖定公營事業單位為其產品行銷的主要對象,例如射出工場生產的啤酒箱產品,早在台聚為塑膠工廠所規劃的建廠方案中,就已經鎖定以菸酒公賣局為銷售對象,而PE管賣給退輔會投資的天然氣公司、以及高空氣球賣給國防部…等,附為塑膠工廠產品銷售的對象。塑膠工廠為了達成塑膠箱全面取代公賣局既有木箱的目標,與日本明治橡膠公司簽訂技術合作合約,透過明治公司取得西德塑樂公司所擁有之啤酒箱生產專利之次級授權,因而使啤酒箱之品質甚獲公賣局之讚賞。除了品質上的考量外,市場的獨佔更是塑膠工廠引進高新技術的策略目標,並且增強本身的技術研發能力,以開發新產品,除了塑膠箱、PE管外,如與雲森公司合作生產高空氣球、與美國Albin合作生產玻璃纖維遊艇等,都是以類似的模式進行。從民國59年至民國69年年代末期因應市場與台灣政治環境的轉變,塑膠工廠產品的經營逐漸起了以下之變化:1970年 為射出成型產品銷售額比重較大,即啤酒箱或各類飲料箱、果菜箱。 1980年 主力為擠壓吹膜產品,即各類膜袋,FRP產品、編織品,及PE管類產品佔計畫銷售比重較少,兩者合計約30%。1985年-1991年 民國74年佔實際銷售額比例最大的為高空氣球外,自民國75年起各年都以塑膠膜捲、包裝袋,及PE管,佔銷售額中最大宗。

四、營收變化
塑膠工廠由於民國62年成立,至74年為獲利狀態,其原因為塑膠工廠受退輔條例第10條所保護,於民國60~70年代主要銷售對象為軍公市場,銷售產品為射出成型產品,即啤酒箱或各類飲料箱,74年主要營收來自於高空氣球,75~80年銷售主力產品為擠壓吹膜產品,即塑膠膜捲、包裝袋、PE管等。到了民國70年代未期,台灣的政治經濟環境急遽變化,塑膠工廠的經營環境條件也不斷惡化,而於75年開始出現虧損,又民國77年多位立委嚴厲批評退輔會依據退輔條例第8條規定,由榮工處壟斷政府公共工程建設的現象,退輔會遂成立專案小組,研究安置基金事業的未來走向,與退輔條例的修正問題。民國79年塑膠工廠銷售模式由議價訂貨改為比價及投標交易方式,80年公營事業的移轉-民營條例,退輔條例第10條則於86年刪除,安置基金事業的議價特權走入歷史,塑膠工廠於70年代後期由盛而衰。在1980年代後,整個台灣的政治經濟環境面臨急遽變化,而塑膠工廠的經營環境條件,也同樣不斷惡化,而使其走入虧損之途,其大致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原因:
1. 個別訂單數量小射出品市場萎縮。
2. 原料供應不足,人力遞補困難,機件時生故障。
3. 市場競爭激烈,利潤微薄,人工及費用成本增加。
4. 塑膠原料因受國防因素影響,供應價格很不穩定,忽高忽低,成本不易控制。

期間所遭遇之險惡變化分別如下列重大世紀即可一探究竟:在民國69年代後,整個台灣的政治經濟環境面臨急遽變化,同樣不斷惡化。從民國75年起,各年份本業內收入均為負值,表示真正由塑膠相關產品之生產所得到的淨利潤為負,要靠由投資其他企業,如投資當時已經併入台聚的聯聚公司,所產生的股息、股利,才能夠使報表上的全部盈餘為正值。在民國74年到民國80年中,各年影響生產成本的不利因素,包括市場競爭之激烈化、市場中塑膠製品價格之下跌、人工成本之上升、管理費用之劇升等,而當時民國75年國家之外匯存底數額達464億美元以上,讓台灣成了「富裕之島」。物價水準揚升顯然可見。上揚的物價水準,自然使得人工成本與管理費用跟著上揚。市場的競爭狀態到民國69年代後期,由於整體社會在政治上走向威權轉型,在經濟上走向自由化,過去各種政府公營事業壟斷市場的作為,無不受到來自民間廠商與新興政治勢力的嚴厲抨擊。換言之,塑膠工廠過去在軍公市場的產品議價特權,也將被市場競爭所取代。自民國69年代初期開始,塑膠工廠對軍公機構的銷貨,就逐步下滑,到民國80年,已經只剩下約60%。

退輔條例第10條於民國86年被正式廢止刪除。安置基金事業的議價特權走入歷史,不再能創造盈餘的事業也隨著被一一「民營化」,走向關廠命運。塑膠工廠在民國69年代後期由盛而衰,發展至此,也終於在民國92年被劃上了句點。在民國79年後,塑膠工廠即將原本的「議價訂貨」銷貨生產方式,改為「比價及投標交易」方式。

五、經營概況-轉投資
塑膠工廠在經營過程中除投資聯聚公司外還有兩項主要轉投資,分別是華欣綜合印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中央玻璃纖維股份有限公司。這兩家公司的業務,與塑膠工廠的生產業務有所關連,也都是因為各有其黨政脈絡的政策因素,某一個程度上有著一種必須相依附的關係。其中的華欣綜合印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是由退輔會主任委員趙聚鈺批准籌備,在民國63年2月奉准成立,主要業務包括:各種印刷品之印製及裝訂、印刷品加工、印刷品原料,塑膠紙張及印刷機器之進出口買賣業務等。而有趣的是華欣綜合印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在當時法律上,它是一家「民營企業」,其股份分配如下: 輔導會塑膠工廠24.5%;輔導會榮民印刷廠24.5%;華欣文化事業中心51%。另外塑膠工廠當初會投資中央玻璃纖維,是基於他們的業務範圍中也涵蓋了玻璃纖維製品之相關製造,所以便與中央玻璃纖維進行技術合作,也就產生了如此的轉投資行為。

六、兩岸心戰
自金門砲戰以來台海兩岸緊張局勢,軍事上本來可能一觸即發的直接武力衝突,在民國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因國際局勢的變化,轉而為雙方「鬥志」的長期對抗。如何瓦解對方的民心士氣,以達消滅對方目標,擴大對中國大陸的空飄心戰,為國軍當務之急。國軍對大陸的空飄作戰,於民國43年開始,當時僅能以聯勤生產的小型野戰氣球,由金門前線向對岸空飄傳單,直到民國51年,始積極發展中、高空氣球的空飄作業,拓展空飄基地,以增加飄送能量,到民國59年空飄基地已由金門1處,增加為包括台灣東部的花蓮,以及東北亞某國3處,其空飄區域幾乎涵蓋了整個大陸地區。空飄氣球所承載之物品為我方政策宣傳以及日常生活用品,使得大陸人民願意冒著被處罰的危險,也要來撿拾空飄物件,當時共軍不得對民眾展開搜查與禁止撿拾,甚至還出動軍機攔截在空中飄行的氣球,這些情資若為真實,可見空飄氣球的心戰攻勢,已經發揮相當作用。犁庭任務包括:
1. 各種高度空飄氣球之研究設計與建議
2. 空飄氣球製造技術之研究設計與建議。
3. 共軍空飄氣球之研判與資料整理。
4. 國外空飄氣球技術情報之蒐集與研究。
5. 共軍空飄氣球之研判與資料整理。
6. 氣球球體及電子、機械、塑膠等配件製造工業之聯繫協調,與專業生產體系之建立。

七、空飄氣球
飛機尚未普遍化之前,氣球幾乎是人類唯一可在脫離地球表面的高度上,用以翻過山頭,跨越海洋,克服地形限制,從事運輸旅行之交通工具,或用來偵察觀測敵人動態,甚至是投送戰略物資的國防武器。塑膠工廠的生產製品中最特別的,也最神秘的,就是『空飄氣球』,在過去『反共國策』的時空背景下,空飄氣球是國軍用以對共軍的心理作戰武器,當時基於保密防諜的國防考量,空飄氣球的研製與生產過程都是高度的軍事極密,因此在塑膠工廠歷年各項產品生產計畫或說明中,通常看不見「空飄氣球」這一個產品項目,而是以「犁庭產品」代稱。由於民國70年代政府逐步改變兩岸關係,解除自36年以來的敵對狀態,同時亦有民意質疑心戰空飄作業之必要性,國防部在面對局勢變更與立委抨擊下,犁庭工場最後於87年7月奉准暫停生產,退輔會於89年同意將犁庭工廠之機器設備價讓轉售予雷文公司,因此現今我們無法從塑膠工廠遺留之機器設備中,再度目睹當年高度機密的這批國防器材。

八、民營化波折
為因應經濟自由化與國際化之趨勢、提昇企業經營績效、籌措公共建設經費、減輕財政壓力等都是國營企業走向民營之轉折契機,塑膠工廠除了面臨以上因素外在於「經濟自由化」,與「政治民主化」兩大議題挑戰下,也必須在這樣的趨勢潮流踏上民營化的命運。退輔會當時交由精策顧問公司負責塑膠工廠之民營執行規劃,不料在歷經多次與塑膠工廠間服務報酬的談判協調未果,非但影響了民營化的順利進行,接連後續幾次的鑑價、核定預算、立法院中的利益關連批鬥、族群對立,最後民營化的人員資遣、補償金,以及付給評價顧問公司的財務費用,立刻節節高昇等問題,逐漸使其移轉民營的條件更為惡劣,民間無意承接,終究造成原訂塑膠工廠報退輔會核定之民營化時程,財產評價作業應於民國84.6.15完成,實際完成日期已經到民國84年底。

九、走入歷史
從87年12月開始,塑膠工廠合計共辦理公開招標3次,結果均無人領標而被迫流標。這個正是顧問公司當時在評價建議書中所憂慮的地方,而塑膠工廠民營化策略失敗伴隨著塑膠工廠邁向走入歷史的命運,可說是波折不斷。最後終於在行政院民國92.4.25院臺防字第0920022047號函中表示「同意照辦,並應依法妥慎處理相關清理事宜。」在6月20日的民營化招標失敗後,塑膠工廠依照先前退輔會函頒之「結束營業作業指導綱要」,擬定「結束營業執行計畫」,展開各項準備作業。92.7.1退輔會塑膠工廠正式結束營業,走入歷史。
回上一頁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