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硫金歲月--高雄硫酸錏股份有限公司檔案專題選輯
展覽概述

檔案管理局為使公營事業機構之檔案廣為各界瞭解與應用,發揮檔案之開放應用價值,遂研提「臺灣產業經濟檔案數位典藏計畫」,申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第二期「拓展台灣數位典藏」分項計畫,規劃於98年度以高硫公司之檔案為標的,期望擇選具表徵台灣現代化歷程的產業文化資產價值之重要檔案,進行研究,供各界參考,並做為本主題網頁之數位內容來源。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簡稱:科工館)在90年底由高雄的跳蚤市場取得「高硫公司」早期建廠照片一批,復於91年春向該公司申借民國50年前之檔案資料一批。同年秋後,又於該公司遷廠至彰化縣線西鄉工業區之前,採集早期建廠模型等珍貴文物一批。但「高硫公司」終因時代變遷、產業轉移、民營化困難等原因,於91年底結束營業,由行政院核定92年1月1日為清算起始日。

清查後的高硫公司檔案依檔案法移轉至本局,後考量地緣因素及科工館已蒐藏該公司相關檔案及文物,基於文物檔案保存的完整性及集中性,遂於95年委由科工館代管該批檔案,並期望透過對相關檔案之整合與研究後,能拼組出該公司存在高雄市52年(35-91)間之發展史,及其對於台灣眾多產業(肥料、工礦炸藥、石油化工)所產生的影響力。

硫金歲月--高雄硫酸錏股份有限公司檔案專題選輯
展期與展出地點

98.11.18 ~ 99.11.18線上展(網頁展)

各單元名稱及說明

一、肥田粉傳奇/成立經過

原位於高雄中山路與民權路交會處的「高雄硫酸錏公司」已結束營業,廠房早已拆除,但它對許多高雄人而言,卻是工業史蹟記憶中很重要的一頁。

高雄硫酸錏公司的前身是兵工署於抗日戰爭結束後,為兼顧往後的國防建設與民生經濟,在湖北省漢陽縣興建的兼製火藥與肥料之新火藥廠-26兵工廠。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台灣,26兵工廠亦奉命整廠拆遷至台,所有設備器材共約六千餘噸,於當年4月之前陸續抵達高雄,並選擇高雄前鎮區「高雄製鐵株式會社」舊址做為復工基地。

遷臺初期,政府財政極度困乏,復廠經費籌措不易,而當時台灣農民所用的化學肥料,又全仰賴進口,乃有統籌民生工業與國防工業相互配合之構想,爰由兵工署與臺灣省府協議;將26兵工廠製造肥料等之設備,撥讓給台灣省政府,生產農業所需的硫酸錏肥料。撥讓所得之價款,則作為重建化學兵工廠之費用。

於是直隷臺灣省政府的「高雄硫酸錏廠」於1950年元旦誕生,負責生產無水氨、硫酸、硫酸錏硫酸銨(硫酸錏)、硝酸等產品,原「26兵工廠」則以製造無煙火藥為主要任務。初期鑒于兩廠關係密切,製造上仍需配合,技術上亦須兵工廠協助,故決定「高雄硫酸錏廠」由26兵工廠代為管理經營;業務由26兵工廠現有人員兼任,廠長也由當時26兵工廠的廠長-黃朝輝博士兼職,並訂了立兩廠統一管理辦法,這也是當時最節省成本的作法。

後來為爭取美援作擴建計畫,必須使它成為合法之企業組織;於是「高雄硫酸錏廠」奉命於1954年春籌組「公司」,成立董監事會,於同年10月1日正式變成「高雄硫酸錏股份有限公司」。

「高雄硫酸錏公司」對早年台灣農業發展的貢獻相當大,其佔地將近六萬平方公尺的廠房與設備,製造了當時頗為轟動的硫酸錏肥料(俗稱肥田粉),影響了許多台灣農民的經濟生活。 往後的數十年,[高硫]更是許許多多員工與家屬賴以維生及為國家社會努力奮鬥的地方。

二、肥田粉傳奇/臺灣首座自製肥料的工廠

臺灣光復之前,日人在「農業臺灣」口號之下,竭力提倡使用肥料,以補地力之不足。早在日治時期,台灣民眾已養成用化肥取代人畜排泄物之堆肥方式。國民政府遷台後,為安定經濟,更積極推動農業政策及發展扶植台灣肥料工業;整合日治時期數家肥料工廠轉為國營台灣肥料公司,又新籌建高雄硫酸錏廠。並讓美援在「高硫」多次原地擴建及設備擴充的過程中,給予技術與資金支援的比重也逐年增多。當時政府決定發展肥料工業,主要考量三項緣由:(一)解決的糧荒問題,增加糧食生產,肥料工業的產量與是否自給自足,成為施政重要目標。(二)節省寶貴的外匯,降低進口肥料。(三)擺脫對於美援肥料的依賴。

「高硫」的發展,受惠於美援,也受益於「肥料換穀」制度。台灣光復以後,政府延續日治時期的「肥料換穀」制度,在1948年頒布了「台灣省化學肥料配銷方法」,農民得自由選擇以現金或使用稻穀交換,但在1950年之後,則規定一律以稻穀交換肥料,以達到徵收糧食及扶植肥料工業發展之成效。「高硫」建廠初期之營建工程、設備安裝、技術操作及管理業務等,皆由隨兵工廠來台之軍職員工共同負責策進,但從漢陽運來的設備,基本上是建置在兵工廠從事小規模生產的設備(日產五噸無水氨、五十噸硫酸、廿噸硫酸錏)。直到1951年開始了第一期擴廠計劃,才使「高硫」成為台灣首座自製肥料工廠,擴廠也才正式進入全面運作,成為國內首重的肥料大廠。當時負責撐起辛苦大任的重要幹部皆為軍職;有黃朝輝、馬紹援、蔣國華、黃安源、張全元、韓維邦、鄭希傑等多位博士及專才。

三、台灣光復後肥料工業之發展:

(一) 舊廠之修復時期(民國35〜37年)

1.「台灣肥料株式會社基隆工廠」,以製造過磷酸鈣為主,開工於1920年,此亦為台灣最早的化學肥料工業。
2.「台灣電化株式會社基隆工廠」,以製造氰氮化鈣為主,開工於1936年。
3.「台灣電化株式會社羅東分工廠」,乃生產製造肥料原料的工廠,以電石為主,間亦製造矽鐵,開工於1937年。
4.「台灣肥料株式會社高雄工廠」,亦以生產過磷酸鈣為主產品,開工於1939年。
5.「台灣有機合成株式會社新竹工廠」,係於1941年開始籌建,但因受戰爭的影響,直迄台灣光復時,建廠工程猶未完成,尚不能生產肥料。

35年5月由前資源委員會與台灣省政府合組台灣肥料公司,接管以上各工廠,以專責經營台灣的肥料工業。所以台灣的肥料工業,也就奠定以公營為主的基礎,直至88年台肥完成民營化。

(二) 初期擴建時期(民國38〜41年)

1.擴增台肥第一廠設備
2.更新台肥第二廠設備
3.改裝台肥第一廠羅東分廠之設備生產熔製磷肥
4.完成台肥第五廠生產肥料
5.提高台肥第三廠生產效率
6.新建高雄硫酸錏廠
 
備註: 高雄硫酸錏廠其先製造硫酸錏肥料,以應急需。之後為配合台灣糖業公司的需要,該廠由該時期起,生產氨水肥料一種。所以初期產品為無水氨、氧氣及濃硫酸,其中濃硫酸可製造硫酸錏肥料。到同年底硫酸錏使開始生產,產能為6,000公噸(日產20公噸),隔年寶島牌硫酸錏遂於誕生。此外,這也造就了軍需工業轉型為民生工業的先例,也因當時的時空背景,造成了公營肥料體制中除台肥體系外另外一支系-高雄硫酸錏公司。

(三) 第一期四年計劃時期(民國42〜45年)

民國42年起,政府開始實施「台灣經濟四年自給自足方案」。同時,工業建設亦須優先與農業配合。所以,政府其時的政策,即為「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

(四) 第二期四年計劃時期(民國46〜49年)

1.鉀肥仍擬進口成品。
2.將花蓮廠改製硝化磷肥 ,並將台肥公司基隆二廠(即第二廠),高雄三廠(即第三廠)加以擴充,磷肥產品多為較受農民歡迎之硝化磷及過磷酸鈣。
3.氮肥之增產,利用石油公司之煉油廢氣及燃油作原料,並配以硫酸工場之擴充,使所產之氨,能全年製成為農民樂用之硫酸錏。
4.對於各種有機物之利用,如都市垃圾等,均可製造混合肥料。

四、肥田粉傳奇/創廠功臣-黃朝輝博士

有「硫酸錏之母」之稱的黃朝輝博士原籍廣東台山,1899年生於溫哥華是加拿大華裔,於1964年底謝世。少年期曾二度隨父母返國學習中文,隨即又轉赴美國求學,1932年底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化學工程博士學位。黃博士個性敏言果行,有魄力,有理想,深獲美國工商界爭相羅致,又適當時政府正在整軍經武,由吳欽烈先生籌設化學兵工廠,前往美國採購設備並物色人才,聽聞黃博士之為人及專長,乃傾心延攬。黃博士當下遂自此投入祖國懷抱,參加兵工建設,來臺後復致力於肥料、工礦炸藥、無煙火藥等民生與國防化學工業之開拓與發展,對貢獻國家之貢獻至為鉅大。

1934春返國赴河南,在一片荒蕪場地著手建廠工程,以二年時間完成建築宏偉、設備新穎之鞏縣兵工廠,順利開工後,復不斷悉心研究並指導員工設計自製機件,以發展多種主要化學戰劑。抗戰軍興,該廠奉命遷四川,博士奉派至瀘縣羅漢場主持重建工程,收併粵、川兩地火藥廠設備,擴大生產範圍,更名為23兵工廠。1944年率領化學工程團赴美國化學兵署(Edge wood Arsenal Md.)一面受訓,一面考察大戰中,美兵工化學發展之實況及國防工業與民生工業配合之問題。1945年抗戰結束,兵工署釐訂重建國防計畫,以23兵工廠為兵工化學中心,集全力整舊更新,翌年由他擔任兵工署化學兵司副司長居中策劃。1947年他調任26兵工廠廠長執行新任務,不幸戰禍蔓延,1949年奉命拆遷抵台,擇定高雄廠址力謀復工。1950年為一舉兩得,同時解決財政困難及肥料短缺問題,又創建高雄硫酸錏廠,並兼任兩廠廠長,統籌辦理生產無煙火藥與硫酸錏肥料之雙重任務。1952-1954年,在百忙中完成在東部籌建之花蓮氮肥廠,生產硝酸錏鈣肥料。1953年獲中國化學工程學會頒給化學工程獎章(為該會在台復會後首位獲獎者)。蓋又在1956年出任兵工生產署副署長之前,積極爭取美援籌設雙基火藥廠,因故受阻於1959年停建後,隨即致力於與美國擎天神公司合組臺灣擎天神公司,製造平時工礦炸藥所需之硝化甘油。

黃博士最為人所樂道的是他以化工專才,戮力從公,並有企業發展的觀念,懂得在每次擴廠規劃中,預留下一次擴建的伏筆,使得每一次擴建計劃顯得理由充沛。他管理嚴格,有其特別之用人標準,親自挑選幹部與員工,帶領的公司或工廠都匯集了社會上各領域之精英。大部分的部屬對黃博士多有敬畏,但他照顧部屬與眷屬不遺餘力;不吝於栽培部屬,對於抗戰時流離失學的來台青年,都給予機會赴成大、政大或師大學習相關技術與管理,而且在1963年更完成了大批造型簡潔樸實的員工宿舍,以表徵當年「高硫公司」的福利措施。

五、肥田粉傳奇/寶島牌硫酸錏

硫酸錏是一種化學肥料,為台灣農民自日治時期即用作施肥的主要原料(俗稱:肥田粉、學名:硫酸銨、日本人則稱之為硫安)。硫酸錏為無色無味、比鹽略粗的晶體粒,將之灑入田地,可增添土質肥沃,讓農作物生長速度加快,長久以來,一直是農民的最愛與好幫手。高雄硫酸錏廠籌建初期,除原「高雄製鐵株式會社」留下少數殘破的廠房建築及由26兵工廠撥給之生產設備外,整個廠區可以稱為重新建設:
1949年8月起展開分期建設工作;建築廠房、修復原有生產機件。
1950年5月完成無水氨工廠、硫酸錏廠、硝酸廠(部份廠房)及廠區水電工程。
1951年元旦,硫酸錏廠正式開工生產,產品以寶島牌為商標,最先是50公斤裝一袋,後來改為40公斤裝以適應農戶的使用習慣。

寶島牌硫酸錏的品質與日本的製品相較,毫不遜色。它的問世,為台灣打開了自製硫酸錏的先河,也使台灣的化學肥料不假外求。硫酸的製造則從燃燒硫開始,之後所得之二氧化硫混合空氣,通過觸媒劑而形成三氧化硫,將三氧化硫吸收在水中即成為965%的硫酸;之後,將上一步驟所生成之氣態的氨,通入飽和器中與95%的硫酸發生作用,便生成晶狀的硫酸錏(製程如下圖)

六、肥田粉傳奇/高硫軌跡

民國39年:民國39年元旦,「高雄硫酸錏廠」成立,直隸台灣省政府,業務仍由26兵工廠軍職人員兼任,43年5月1日奉准成立公司組織,名稱為「高雄硫酸錏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40年:民國40年元旦,「高硫」的無水氨工場、硫酸工場、硫酸錏工場正式開工製造,產品「硫酸錏肥料」以「寶島牌」為商標,深受農友習喜愛,市場供不應求。
民國45年:民國45.9.15「高硫」第一次擴充計畫-日產100公噸的硫酸錏廠正式生產。民國46年底完工。

其他補充:曾被譽為台灣化學肥料工業生產技術最佳;為台灣化學肥料工業貢獻專業、開啟嶄新道路的「高硫公司」由創立到歇業,整整有52年的歷史;歷經9任董事長和11任總經理;除擁有主要的「高硫」總公司外,還轉投資了台肥、台灣擎天神、中石化三家公司。在這段超過半世紀的歲月裡,「高硫」也見證了美援運作、肥料配售政策變動、外交挫折、二次世界能源危機,以及1980年後的環保意識抬頭和都市計畫變更等歷史重大紀事。

「高硫」於早期創立後,即不斷研究提升其化肥生產技術,不僅產生台灣首座自製肥料廠,也成為台灣硫酸錏產量最大之公司。經過三次計畫性的擴建,累積寶貴經驗並培育許多有獨立創廠能力的專業人才,為日後發展或另建新廠做好儲備。為加強台灣肥料工業,1952年生管會函派「高硫」廠長-黃朝輝籌備花蓮新肥料廠,新產品訂定為硝酸錏鈣。「高硫」遂組籌備處由工務處長-錢高信帶領相關技術人員進行建廠工程。「花蓮氮肥公司」於1956年正式成立轉隷屬於經濟部;翌年開工生產。1960年6月「花肥」奉命併入台肥公司為第七廠,「高硫」以投入「花肥」之資本轉為投資「台肥」,部分「高硫」原派人員也留任「台肥」。 「高硫」與軍需工業有淵源( 單基廠申請美援擴增雙基火藥廠時,美方要求附帶建工礦炸藥廠),因而也投入工礦炸藥產業。「工礦炸藥廠」本擬由「花肥」辦理,它併入「台肥」後,轉交「高硫」邀美國亞特拉斯化學公司合作辦理;1962年雙方簽訂合約,「美方」出資51%,「高硫」出資49%,成立「台灣擎天神公司」;技術部門由美方供應,「高硫」則提供操作人員及硫酸、硝酸、硝酸錏等生產原料,1963年底正式開工生產。1972年合約期滿,美亞特拉斯公司退出,由英商TCT接續,直到1997年因環保問題才結束為期35年的營運。身為台灣首家生產工礦炸藥的「台擎公司」內外兼銷,獲利甚佳,其盈餘股利一度是支撐「高硫」總公司渡過困難,維持正常營運的因素。

「高硫」1967年即有自設已內醘胺廠(耐隆原料廠)之構想,但至1969年才獲准與中油公司及台肥公司合資成立「中台化工公司」;由「高硫」及「中油」各出資45%,「台肥」出資10%。「中台」於1970年8月27日正式成立,由「高硫」主掌經營,股本以資金與土地折價抵充。1975-1976年先後完成高雄廠和頭份廠 ,但運轉並不順利;製程設備狀況頻繁,原料供應也不足,於是1982年5月「中台」奉令併入「中化」(即由中油公司於1969年獨家投資的「中國石油化學開發公司」)。二次世界能源危機讓「高硫」受到很大的衝擊;製造所用的原物料價格高漲,影響營運甚巨。加上1987年2月行政院核定停止「糧食局統一配銷肥料政策」,又因農民最樂用之化學肥料從硫酸錏改變為複合肥料,致使「高硫」競爭力明顯趨弱。

「高硫」廠址原為高雄市郊之工業用地,後來由於人口發展超過百萬,市區逐漸擴大,形成住宅與工廠毗鄰而居的現象。1991 及1993年發生嚴重空氣污染事件,使居民的安全受到威脅,雖然「高硫」早於1970及1985年已分別裝置回收二氧化硫和廢酸液之設備,以防空氣污染和有效解決水污染問題,終究還是不敵都市環保壓力,不得不做遷廠計畫。面對大環境嚴峻的挑戰,「高硫」雖力圖振作,但種種轉型與再生措施,一再失敗,終於2002年底被決定關廠,結束營業走入歷史。 

七、高硫的影響力/經營歷程

花肥廠籌備處成立「高硫公司」自創立到歇業,整整有52年的歷史;歷經9任董事長和11任總經理;除擁有主要的「高硫」總公司外,還轉投資了台肥、台擎、中化三家公司。在這段超過半世紀的歲月裡,「高硫」也見證了美援運作、肥料配售政策變動、外交挫折、二次世界能源危機,以及民國69年後的環保意識抬頭和都市計畫變更等歷史重大紀事。 「高硫」於早期創立後,即不斷研究提升生產技術,不僅產生台灣首座自製肥料廠,也成為台灣硫酸錏產量最大之公司。經過三次計畫性的擴建,累積寶貴經驗並培育許多有獨立創廠能力的專業人才,為日後台灣化肥工業和化學工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為加強台灣肥料工業,民國41年生管會函派「高硫」廠長-黃朝輝籌備花蓮新肥料廠,新產品訂定為硝酸錏鈣。「高硫」遂組籌備處由工務處長-錢高信帶領相關技術人員進行建廠工程。「花蓮氮肥公司」45年正式成立轉隷屬於經濟部;翌年開工生產。49年6月「花肥」奉命併入台肥公司為第七廠,「高硫」以投入「花肥」之資本轉為投資「台肥」,部分「高硫」原派人員也留任「台肥」。 「高硫」與軍需工業有淵源( 單基廠申請美援擴增雙基火藥廠時,美方要求附帶建工礦炸藥廠),因而也投入工礦炸藥產業。「工礦炸藥廠」本擬由「花肥」辦理,它併入「台肥」後,轉交「高硫」邀美國亞特拉斯化學公司(ATLAS)合作辦理;

民國51年雙方簽訂合約,「美方」出資51%,「高硫」出資49%,成立「台灣擎天神公司」;技術部門由美方供應,「高硫」則提供操作人員及硫酸、硝酸、硝酸錏等生產原料,52年底正式開工生產。61年合約期滿,美亞特拉斯公司退出,由英商TCT接續,直到86年因環保問題才結束為期35年的營運。身為台灣首家生產工礦炸藥的「台擎公司」內外兼銷,獲利甚佳,其盈餘股利一度是支撐「高硫」總公司渡過困難,維持正常營運的因素。「高硫」民國56年即有自設已內醘胺廠(耐隆原料廠)之構想,但至58年才獲准與中油公司及台肥公司合資成立「中台化工公司」;由「高硫」及「中油」各出資45%,「台肥」出資10%。「中台」於59年8月27日正式成立,

由「高硫」主掌經營,股本以資金與土地折價抵充。64-65年先後完成高雄廠和頭份廠 ,但運轉並不順利;製程設備狀況頻繁,原料供應也不足,於是71年5月「中台」奉令併入「中化」(即由中油公司於1969年獨家投資的「中國石油化學開發公司」)。民國62與68年的世界能源危機讓「高硫」受到很大的衝擊;原物料價格高漲,影響營運甚巨。加上「糧食局統一配銷肥料政策」於76年的停止實施,和農民最樂用之化肥從硫酸錏改變為複合肥料,更使「高硫」的競爭優勢不再。 「高硫」廠址原為高雄市郊之工業用地,後來由於人口發展超過百萬,市區逐漸擴大,形成住宅與工廠毗鄰而居的現象。民國80及82年發生嚴重空氣污染事件,使居民的安全受到威脅,雖然「高硫」早有環保措施;於59及74年已分別裝置回收二氧化硫和廢酸液之設備,以解決污染問題,終究還是抵擋不住都市環保壓力,不得不做遷廠計畫。 面對大環境嚴峻的挑戰,「高硫」雖力圖振作,但遷廠、轉型與種種再生措施,都一再失敗,終於91年底被判定關廠,結束營業走入歷史。

八、高硫的影響力/環境與環保衝突

由於高硫當時落地之廠址即因考量水、電、交通因素而選擇在前鎮獅甲一帶之農地,為日治時期日本工場之遺址,附近均為稻田及其它雜作之農地。一開始恐怕即對於製程中可能會產生的化學污染似乎並未考慮到,之後數十年間,從與農民的衝突,到與臨近住宅居民的衝突,污染遂慢慢成為高硫遷廠、終至解散清算的結果。

在新聞紀錄上較為轟動的為以下幾個事件:
(1) 53年6月:農作物遭硫化鐵損害事件
民國53年6月5日,農民黃君等10人向台灣省議會提出請願書,事由為接連諸日農作物遭高硫硫酸錏廠二氧化硫氣體外洩及硫化鐵隨風飄落於田地中,導致農作物嚴重損失。據請願書中指出,受損作物包含柑仔、韮菜花、香蕉、香瓜、鵝菜、芹菜、菜豆、楊桃、檳榔等作物。最後於9月19日上午9時,由調查小組(省議會之白世維、張振生、黃光平三位議員組成)會同高硫公司、高雄市政府及高雄市前鎮區農會等單位於高硫公司會議室召開補償協調會議,但補償標準不盡讓人滿意,被黃君、李君及郭君等三人推翻,他們反對柑桔部份的補償金,並拒領補償金。最後處理情形:(1)黃君之柑桔提高補償費,每株提高30元整;(2)高硫設備未盡完善,煙氣外洩,損害附近農作物及住民健康,為此需每年負擔巨額補償費,且影響稻穀生產。應請政府編列預算進口濾煙或吸煙器等設備,以杜後患

(2) 57年4月:白木耳與生鴨蛋減產事件
居住於前鎮籬仔內地區的白木耳農陳君以及養鴨業者尤吳君對於高硫二氧化硫酸害的控訴,一直到民國60年8月撥償完畢,整個陳情事件前後長達兩年。

(3) 80年6月及8月:居民致病事件
80年6月9日,深夜11點41分發生二氧化硫外洩,中山路一帶一片煙霧,廠方在30公分內控制,但一心路竹西里十五位居民吸入刺鼻氣體後,當場嘔吐求醫,高雄市環保局據報前往處理,發現為廠方復工試俥操作不當所致,依違反空氣污染法罰款六萬元。當時高雄硫酸錏廠長安寶利先生承認廠內一具高壓鍋爐,因操作人員對溫調處理不當,導致氨水中的二氧化硫從底部外洩。

備註: 二氧化硫,化學式為SO2,是一種不可燃的無色氣體,有強烈刺激性氣味。來源主要為石化燃料燃燒及燒媒,人體吸入後一般可排出體外,但若一時吸入過量,可能會導致嘔吐,更嚴重者會有氣喘、呼吸困難等症狀。
回上一頁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