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期 |
發展內容 |
1897年3月 |
日本據台,基於軍事需求,於是在澎湖郵便電信局與馬公西嶼燈塔之間架設聯絡電話,這是台灣有線電話之始。 |
1897年6月 |
台北總督府與基隆運輸通信支部間的長途線路完成架設並開始通話,這是台灣長途電話之始 |
1900年7月 |
台北、台中、台南、基隆、斗六等五地裝設了電話交換機,並開放了市內電話業務,當時用戶數是431戶。 |
1937年 |
台北市裝設日製西門子SH型步進制交換機,門號容量8000戶,線路11600對,當時電話碼為四碼。 |
1945年 |
二次世界大戰停戰前遭盟軍猛烈轟炸,只剩有255部磁石式用戶。 |
1951年 |
電信設備開始重建,當時電話需求暴增,但限制用戶申請數,於是採取電話申請抽籤制度。 |
1952年 |
全省市內電話用戶暴增,電話使用供不應求,於是將電話號碼從四碼改為五碼。 |
1956年 |
工商業界組成「擴充電話協進會」,提出裝機收費辦法籌措經費,幫助電信局擴充電信設備。 |
1967年 |
我國市內電話快速發展時期,因台灣經濟快速發展,私人企業興起,對外貿易旺盛,促使電話業務急速成長,電話機身由黑色蛻變成繽紛的彩色。 |
1972年 |
開辦出租數據傳輸電路業務,預告新技術時代來臨。 |
1975年 |
開放按鈕電話機,功能除了使用便利外,尚提供額外的服務,如:話中插接、簡碼撥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