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蹟之島:1970~1980從開發到保育臺灣建設檔案特展
展覽概述
1970年代起,臺灣為開發國土資源,加速經濟成長,進入大建設時期。當時國際先後發生兩次石油危機,不僅衝擊我國經濟發展,更促使政府下定決心從事各項基礎建設,從鐵路、橋梁到隧道,運用新技術、新工法建造,強化區域間的發展連結。到了1980年代,有別於過去以經濟開發為主的思維,政府在新建工程的理念上,轉向開發與環保並重。
因應大建設啟動、開發東部資源並解決交通問題,北迴鐵路工程建設就此展開,成為政府遷臺後由國人自行興建的第一條鐵路。而第一座由國人設計、建造,以鋼構拱橋為主的關渡大橋,則改善了北部交通,繁榮地方經濟。在全球海運貨櫃化浪潮下,興建高雄港第二港口及貨櫃碼頭;為擴大貨櫃裝卸量,全臺唯一的過港隧道也應運而生。
隨著全球環保思潮的興起,原先為了開發中央山脈、貫通東西部交通的新中橫公路建設,於1980年工程期間進行臺灣首次環境評估,取得道路工程與生態保育之間的平衡。臺北市立動物園的興建,更在生態保育、動物福利的理念引領下,從圓山遷往木柵。整地工程依山而建,模擬動物原生環境,打造亞洲最大的動物樂園。
本次特展透過國家檔案,從開發到保育,串連起1970-1980年代我國建設符應時代思潮的轉折歷程,重現這些指標性建設所肩負的任務與影響,亦可見今日永續工程理念之發韌。
此外,整體展示以檔案中的工程場景為發想,在工程帽的探照燈映照與山巒綠意環繞下,呈現各單元之工程檔案,仿造過港隧道的門型吊車為入口意象,並搭配像素遊戲機臺。特別的是,展場內以「島嶼印記 轉動夢想」為名,融合此時期其他建設打造沉浸劇場,長約5分鐘的動畫影片,以及中島設置光雕櫃,巧妙融入照片、影音及文物等展件,並可看到將於2025年啟用之國家檔案館美麗身影。
展期與展出地點
- 112.10.18 ~ 114.05.29(國發會檔案管理局展覽廳)
各單元名稱及說明
第一單元 開發東部 打造北迴鐵路黃金路線
北迴線動工 始於資源開發
戰後在籌建環島鐵路的構想下,臺灣省政府針對北迴線進行數次探勘、研究與規劃,直到1960年代後期開始積極籌建北迴鐵路,並委請日本鐵路技術服務社評估北迴線,提出「在促進東部開發的構想下,宜建北迴鐵路」的建議。為籌措建設經費,臺鐵大舉出售全臺非鐵路運輸用地,例如臺灣鐵道飯店及臺中鐵路飯店。北迴鐵路定線後,除了臺鐵收購沿線土地,宜蘭、花蓮沿線地主在歡迎鐵路建設之餘,共有140餘戶地主捐獻土地。1973年,行政院長蔣經國在視察東部後表示:「基於文化、經濟、軍事之價值,決定興建北迴鐵路,可自南北兩端先行開工,以爭取時間。」北迴鐵路旋於同年12月25日同步在蘇澳、花蓮兩端動工。
來自南澳鄉的請願
案名:鐵路工程
檔號:A386000000A/0052/44302/2
來源機關:臺灣省諮議會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臺鐵賣飯店蓋北迴
案名:出售出租
檔號:A386000000A/0059/22301/53
來源機關:臺灣省諮議會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克服隧道工程 全線順利通車
北迴鐵路工程共修建22座大型橋梁與16座隧道。隧道占全線總長三分之一以上,是為關鍵的工程。為開挖隧道,進口2臺俗稱「大約翰」的開挖機(Big John Tunnelling Machine),以最新式隧道工法挖掘。但因地質複雜及颱風造成的隧道湧水現象,大約翰不時故障,最後竟陸續卡在隧道動彈不得。之後日本廠商提供技術協助,改採鑽堡機挖掘隧道。從花蓮港到新城的南端工程於1975年完工營運,主要運載水泥原料與成品;從蘇澳到新城的北端工程受天災及隧道施工影響,全線延至1980年通車。值得一提的是,長約7,740公尺的觀音隧道是當時全臺最長的隧道,也是北迴線唯一設有列車交會站的隧道。北迴鐵路除軌道工程,亦沿線建構車站,其中屬「特等站」的花蓮新站為戰後國人所自行設計建造。
用漫畫宣傳北迴鐵路工程
案名:鐵路工程畫冊
檔號:A315180000M/0063/013/003
來源機關: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大約翰 全斷面隧道挖掘機
案名:北迴鐵路施工相片
檔號:A332410000K/0062/0110117/003
來源機關: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載客運貨日增 再造新工程
北迴鐵路為東部民眾提供一條便捷且運量大的交通動線,通車不久即一票難求,成為臺鐵的黃金路線。除了載客,在西部礦脈漸趨枯竭而東部礦藏豐富,以及政府產業政策引導下,北迴鐵路亦運載水泥與原料,使水泥產業漸往東部轉移。因應日益增加的載客量,北迴鐵路於1990年代開始電氣化與雙軌化。此外, 1982年花東鐵路完成軌距拓寬工程,以便與北迴鐵路接軌;在建構環島鐵路網的目標下,藉由北迴線隧道工程技術及經驗,接續修建南迴鐵路,完成臺灣環島鐵路系統。
一通車,車票就秒殺!
案名:總節
檔號:A386000000A/0069/44300/2
來源機關:臺灣省諮議會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東線鐵路拓寬計畫圖
案名:東線鐵路拓寬案
檔號:A315180000M/0067/013/001-004
來源機關: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第二單元 潮汐工法 關渡大橋的傲人絕技
籌建鋼繫拱橋 調整大臺北面貌
1976年,依行政院長蔣經國指示:「研究在臺北關渡附近建一座橋梁,當以該橋跨越淡水河出海口,連接對岸八里,可貫通北部濱海公路系統,改善淡水、八里、蘆洲等鄉鎮間交通運輸,而利發展地區經濟,鞏固西北部海防。」臺灣省交通處公路局於隔年成立「公路局關渡橋工程處」,派員選定橋址、分析水文,並公開徵求規劃設計方案,最後採用中華顧問工程司與林同棪工程顧問公司合作設計的「五孔連續鋼繫拱橋」方案。籌建一座連結淡水與八里的跨河大橋,除了建造橋梁,也須同步改善從橋梁延伸出去的交通系統,併行調整大臺北地區都市計畫。
蘆洲的都市計畫變更
案名:工程計畫及勘測
檔號:A315270000H/0067/102/18
來源機關:交通部公路總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注意!關渡大橋即將開始設計
案名:工程計畫及勘測
檔號:A315270000H/0067/102/18
來源機關:交通部公路總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獨創潮汐工法 備受國際矚目
為維持淡水河航運,使水文機能不受影響,並減少矗立在河道上的橋墩,須建造大跨距的橋體結構。加上橋梁位於出海口,橋身須堅固耐用且能抵抗鹽分鏽蝕。在此前提下,關渡大橋由林同棪國際工程顧問公司負責設計鋼繫拱橋,鋼橋下部結構、引橋、匝道橋及引道則由中華顧問工程司設計;並由榮工處負責鋼橋下部結構、引橋、匝道橋及引道等施工,唐榮鋼鐵廠以中鋼新開發生產的防鏽蝕鋼為原料,透過日本春本鐵工所技術支援,進行鋼橋製作與架設。特別的是,這項工程採用我國獨創潮汐工法,利用潮汐將橋體抬放到橋墩上,不僅節省鉅額經費,亦備受國際矚目。
要選鋼料,請用中鋼
案名:工程計畫及勘測
檔號:A315270000H/0067/102/18
來源機關:交通部公路總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與潮汐賽跑 40分鐘要鎖1,400根螺栓
案名:幼稚園、航空、道路橋樑、空照圖
檔號:A325000000E/0066/2017/1
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大橋車流不息 優雅矗立成地標
關渡大橋於1983年完工通車,連結淡水及八里。然隨時間推移,兩端的交通流量已遠超過原本規劃設計的運載量,為能紓解關渡大橋過載的交通量,淡江大橋遂於2014年動工,預計2025年完工。此外,從工程美學的角度來看,關渡大橋以三座巨拱的優美橋型襯托兩岸的大屯山與觀音山,紅色橋身更躍眼奪目。八里以「彩虹龍門」列為名勝,淡水以「紅樹傍橋」晉身新八景,成為淡水河口的重要地標與美麗風景。
第三單元 過港隧道 高雄港擴建計畫關鍵
搭上貨櫃化浪潮 過港隧道來串聯
戰後初期,高雄港陸續整復碼頭、修建倉庫。1957年,高雄港務局提出十二年擴建計畫,進行浚深航道、填築新生地、修築深水碼頭等工程;船舶大型化及貨櫃化浪潮席捲全球,1967年於旗津崩隙「破港」展開第二港口開闢工程,並於1975年完工。第二港口退潮時航道水深達14米,可容納散雜貨輪及貨櫃輪進港,增加貨櫃裝卸量。旗津也從陸連島成為離島。而後,港務局籌劃在旗津設置第四貨櫃中心,並展開海底隧道工程以串聯前鎮與旗津。
採用沉埋管法 完成過港隧道工程
由潟湖挖填築港而成的高雄港,在成本效益及維持航運的條件下,採用「沉埋管法」進行過港隧道工程。首先在海底隧道預定路線附近築造大乾塢,以臺灣水泥公司生產的特殊混凝土製作沉埋管,並於水泥攪拌時加冰塊,以製作能抵抗水壓及防止鹽分侵蝕的結構;還須計量整體比重,使其能在密封狀態下漂浮於海水之上,方便施工。其次,在航道海底挖掘最深達25.4米的縱向槽溝,再依序放入並串接6節沉埋管,經灌沙、灌漿後再回填土壤。由於施工期間主航道仍開放航行,因此只能利用每日清晨進港船隻較少的時段施工,置放沉埋管。在港務局與榮民工程事業管理處共同努力下,過港隧道於1984年完工。
從與海爭地開始
案名:高雄過港隧道工程完工報告
檔號:A332410000K/0070/R0602/28
來源機關: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沉埋管建造中
案名:高雄過港隧道工程施工相片
檔號:A332410000K/0070/0110117/001
來源機關: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從隧道到貨櫃中心 提升高雄港貨運量
過港隧道施工期間,旗津端的中興商港區同步建造深水碼頭8座,以及占地達100公頃,可容納3萬5千個標準貨櫃的第四貨櫃中心。從過港隧道到貨櫃中心的完工及運營,使高雄港的貨櫃儲運能力大幅成長,其貨櫃裝卸量更於1999年名列全球第三大港。此外,承攬過港隧道工程的榮民工程事業管理處,在汲取相關工程經驗後,獲得參與新加坡海底隧道工程國際招標案的資格,證明我國已具備建設海底隧道的能力。
第四單元 思考保育 新中橫公路的難題
開發中央山脈 新中橫公路先行
1974年9月,行政院長蔣經國宣布十大建設完成後,國家建設目標向中央山脈山區開發推進,再加開三條橫貫公路,於1977年納入十二項建設。經評估,決定先建新中橫公路,使臺灣東西交通暢通無阻。新中橫公路包括水里-玉山、嘉義-玉山,及玉山-玉里三線。前二者除三分之一屬新建外,其他運用既有道路;嘉義-玉山線採改善森林鐵路原有路基方式;水里-玉山線則採改善臺車路基與公車道路方式。至於玉山-玉里線,全屬新建工程,因難度較高且耗費巨大而暫緩施工。
新中橫公路的新闢與改善
案名:橫貫公路總卷
檔號:AA41000000G/0075/032.3/0001
來源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1955年臺金公司礦場、選、煉廠、加工廠、總辦公廳之位置圖
案名:新中橫公路工程(嘉義至玉山)
檔號: A332410000K/0073/0110112/CP1447
來源機關: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保育與開發孰重?玉山-玉里線緩辦
新中橫公路的闢建,對玉山地區的自然景觀、生態環境及水土保持造成衝擊,引起當時保育專家謝孝同等人關注,並形成輿論。1980年,臺灣省公路局依交通部觀光局建議,委託中華顧問工程司辦理我國首次「環境評估」,除了保育地景資源及古棧道,也啟動了玉山國家公園籌備工作。1981年,在保育學者推動,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公路局及觀光局研商後,考量玉山-玉里線恐破壞臺灣最大且保存完整的自然資源,且在經濟上也非必要,工程應先予暫停。同年,內政部營建署組隊踏勘玉山國家公園預定範圍,考量開闢新中橫公路對於國家公園的影響,其後歷經施工沿線及塔塔加地區數度踏勘,1986年行政院院會通過緩辦玉山-玉里線闢建計畫。
環境評估 重大工程建設新境界
影像來源:網赫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央日報全文資料庫」
保育重於開發的時代來臨
案名:新建東西橫貫公路三條
檔號:A329000000G/0066/A-3.6.5.2/01
來源機關: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新中橫還路於自然 國際組織肯定
1986年6月,嘉義-玉山線完工,經公路局編定為臺18線;水里-玉山線因修建時發生邊坡大坍方,直到1990年年底完工,編定為臺21線。這兩線公路貫通後,於1991年元旦開放通車。至於玉山-玉里線,僅修築玉里至卓麓段,造成玉里民眾不斷陳情希望續建,直到1991年政府認為對環境生態破壞太大決定不再興建為止。新中橫公路雖未貫通東西部,卻對沿線交通運輸、產業經濟及觀光資源貢獻良多,並於2021年以生態豐富、質樸森林、自然工法,以及塔塔加路段常態夜間封閉,還路於萬物等特色,獲得國際景觀建築師協會頒發自然保育類卓越獎,成為世界級景觀道路。
新中橫工程圓滿完成!
案名:榮工報導
檔號:A332410000K/0050/R0602/3
來源機關: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最新景觀公路獲「國際景觀建築師協會亞太區景觀大賞」
影像來源:交通部公路局中區養護工程分局
第五單元 萬獸齊FUN 臺北市立動物園為什麼搬家
都市環境影響動物 新址落居木柵
原設於圓山的臺北市立動物園,成立於1914年,當時占地僅約6公頃,惟至1970年代入園人數每日逾3萬人,成為全球使用密度最高的動物園。隨著都市擴張,園區動物深受空氣汙染、飛機噪音影響,臺北市長張豐緒於1972年決定將動物園遷建郊區,經過一連串選址過程,最終於1974年決定搬遷至木柵頭廷里。
地理分區配置動物 依山而建造就原生環境
動物園在木柵占地達165公頃,在規劃設計階段,採地理分區配置動物的概念,1980年規劃以三期進行臺北市新建動物園工程。第一期工程規劃臺灣動物、可愛動物、臨時展示、沙漠、澳洲、非洲等6區,1981年7月由榮民工程事業管理處展開面積約90公頃的第一期工程。在尊重整體環境原則下,動物園工程依山而建;為與大自然融成一體,整個園區可開發面積僅占總面積的五分之一。當園區完成整地及道路、水電等基礎設施,隨即進行展示區/館、動物醫院及配料中心等服務設施工程,最後是模擬展示動物原生環境,進行假山、水池等造景工程,朝向自然式動物園的目標發展。
俯瞰動物園工程進度
案名:動物園遷建籌劃案
檔號:A332410000K/0074/0110117/CP2283
來源機關: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猴島示意圖
案名:臺北市新動物園工程
檔號:A332410000K/0070/0110102/T00002
來源機關: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史上首次動物大搬家 保育教育觀念扎根
這項工程於1986年完工,為了讓動物風光入厝,臺北市政府策劃「臺北動物季」系列活動,包括滾石唱片發行「快樂天堂」專輯,傳唱大街小巷,並舉行迷你馬拉松比賽及「動物大搬家」遊行。20輛動物專車的車隊穿梭市街,成為一場歡樂的城市嘉年華。爾後自動物園第二期工程於1997年完工後,未曾進行大型興建計畫,採依個別需求增建,如貓熊館等。臺北市立動物園遷園迄今逾30年,除為民眾休憩生活的一環,更因應全球環境變遷,以開放式並符合自然生態的展示,以及現代化的訓練,建立「動物為人,人為動物」的良好互動模式,成為臺灣最重要的動物保育、教育與研究基地。
臺北市立動物園地圖(第一期)
影像來源:臺北市立動物園
獨步全球的穿山甲保育
影像來源:臺北市立動物園
沉浸劇場:島嶼印記·轉動夢想
為了拉近彼此的距離,我們建設橋梁、興建道路;為了探索世界,我們營造機場、構築港口;為了追求生活環境品質,我們打造生態教育殿堂。
今日我們習以為常的便利生活,都是在國家政策推動,以及許多無名英雄默默打拚之下才能實現:每一項重要的建設,都是一段夢想實踐的篇章。透過國家檔案回首過往歲月,在汲取前人的智慧與經驗之餘,尚須以永續、包容的精神開創未來;同心齊力,深耕我們的家園。
這些創造奇蹟的重要建設檔案故事,是這座島嶼子民共同走過的印記,不僅永久保存在國家檔案館,也成為珍貴的國家記憶。邁向未來,我們的故事,也將在國家檔案館中延續…
單元精選影音
特展宣傳短片 |
潮汐工法:關渡大橋的傲人絕技 |
過港隧道:高雄港擴建計畫關鍵 |
思考保育:新中橫公路的難題 |
萬獸齊FUN:臺北市立動物園為什麼搬家 |
圖片列表
檔案下載
- 奇蹟之島學習單 PDF4.76MB
- 發布日期:113/10/18
- 最後更新時間: 113/10/18
- 點閱次數: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