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頁首LOGO圖

:::

傳動世紀--臺灣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檔案專題選輯

展覽概述

臺灣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臺機公司)肇始於日本統治臺灣的大正8年(民國8年/西元1919年),至民國91年3月1日解散清算。在這橫跨日本統治與臺灣光復時期的83年歷史裡,臺機公司歷經日本人經營、第二次世界大戰、國民政府接收、臺海對峙、臺灣經濟起飛等不同階段,組織分分合合,產品千千百百,許許多多大時代的巨輪在臺機公司留下深刻的烙印。在其存續期間,曾發展成臺灣最具規模的重機械製造廠商,但也隨著民間企業逐漸加入競爭下,未能轉型成功,最後於民國90年11月19日完成最後一個廠的民營化,被迫終結其豐富多彩的組織生命。

  臺機公司於移轉民營後,開始辦理清算作業。清算前檔案置於中鋼機械公司,大都依原有內部單位業務職掌分類保存,並未辦理編目建檔。因臺機公司於檔案法施行前已移轉民營,未列入檔案管理局(以下簡稱本局)公營事業移轉民營檔案訪查對象。臺機公司前身是日治時期承製糖業機械之主要製造廠;戰後該公司業務又以配合政府政策為主,如60年代「十大建設」及「國防工業與國營事業相互配合整體經營目標」等,檔案足以見證臺灣國防工業及國營事業發展歷程,具歷史與資訊價值,故本局委請學者專家實地查訪後,將臺機公司檔案全數列入移轉,並於95年9月20日完成移轉作業。

移轉至本局的臺機公司檔案包括財務會計、管理、人事、業務、工務、物料、重車廠等內容,典藏檔案紀錄從民國44-90年止,檔案計39.9公尺長。

展期與展出地點

  • 100.10.11 ~ 101.10.11線上展(網頁展)

各單元名稱及說明

歷史演進/話說臺機

臺灣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臺機公司)對大多數人來說,也許生疏,但是,它的產品卻牽繫國家經貿發展,影響深遠。您知道嗎?
臺灣早期無論從民生工業到重大交通建設,都有臺機公司的參與,例如,民國50年代初期,我國所生產的水果罐頭暢銷全球各地,為國家賺取大量外匯,而製造水果罐頭的容器材料,就是臺機公司所生產的馬口鐵皮。
此外,民國41年間,臺機公司承造被譽為「遠東第一大橋」的西螺大橋南半段,這項工程聯接了濁水溪兩岸的彰化縣與雲林縣,貫通臺灣南北運輸,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了豐饒生機,可說是推動臺灣經濟奇蹟的「無名英雄」。


雖然,臺機公司在民國90年間配合民營化政策而功成身退,但是它對這塊土地貢獻,永遠令人懷念。如今,位於高雄市凱旋四路的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南區職訓中心前,仍保存著高雄臨港線支線轉入舊臺機鋼品廠的鐵軌遺跡,不僅見證了早歲的經營盛況,更是老一輩高雄人的珍貴回憶。

崢嶸歲月/鐵道車輛
臺機公司先後接觸過糖業鐵道、臺鐵、林鐵、特殊車輛等,歷史悠久而輝煌。早在日治時期的臺灣鐵工所,在軌道車輛方面就製造輕便鐵道的蒸汽機車,其蒸汽機車在裝煤的部分還有傾斜線條,活躍於糖業鐵道上。二次大戰戰後臺機公司仍繼續承製臺糖及林務局的輕便鐵道用蒸汽機車。

由於臺灣的經濟在1960年代開始突飛猛進,因此臺機公司於1968年7月1日將鋼品廠擴大,利用原有的大型黑鐵皮軋製廠房,成立冷焊工場,用來生產鐵道車輛及一般冷焊工作。同時與美國阿姆斯特公司展開技術合作,生產鐵道車輛所需的轉向架,提高鐵道車輛的自製率。第2年增設車輛工場,專門製造鐵道客貨車輛,還將原機器廠的輕型冷作與比較陳舊的機械加工設備遷入,成立了機械工場。

在轉向架部分,臺機於1975年研製TR-204型鐵路貨車轉向架成功,首先安裝於鐵路穀物蓬車,1980年試製成功阿里山高山鐵路用的動力轉向架,1992年與英國鐵路工程公司業務合作,完成鐵路客車轉向架TR-54型,使得早年都仰賴國外進口的臺鐵莒光號及復興號車廂,在那之後都能以國產品更新。

1969年中油公司訂製50噸油罐車4輛,也是當時臺鐵最大的載重罐車,1970年臺鐵又向臺機公司添購35噸煤斗車,也是首次國產自製的煤斗車。1971年則承製臺鐵西線專用守車三十輛。臺機製造過最特殊的鐵道車廂應該是替中鋼公司製造的「魚雷車」。「魚雷車」當然絕對不是用來運載海軍艦艇的魚雷的,而是因其特殊的外型酷似魚雷而名,是特殊設計的車輛,用來搭載高溫滾燙火熱的鐵水,因此相當重,為了支撐龐大的車身,每輛魚雷車共有高達六個轉向架,以防止變形。

臺機首次承造大量的鐵道車輛,則是與唐榮公司一起合製臺鐵的35噸貨運蓬車425輛,其中臺機公司承製225輛,唐榮公司承製200輛。

臺機的鐵道車輛製造技術隨著臺灣各領域的工業化發展,也逐漸走向高級與特殊車輛的製造,並且引進相關技術,也開始可在國際市場競爭。後來,臺機也開拓東南亞市場,外銷一些鐵道車輛到泰國。1969年泰國鐵路局訂製的低邊傾卸車為臺機公司首次外銷的鐵道車輛。

崢嶸歲月/罐頭容器
二次大戰之後,臺灣接受美援,逐漸從戰爭的破壞中重建起來,經濟型態也試圖從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發展。1950~1960年代,臺灣除了傳統的糖業之外,也開始外銷農漁產品。好吃的南臺灣水果便是其中的大宗。生鮮水果的運送成本高且當時技術有限,因此水果罐頭成為另一種重要的外銷包裝方式。

所以當年臺灣外銷水果罐頭需要以馬口鐵皮來製造空罐頭。因此造就了一個基礎原料工業的發展。臺機公司可以用來製造馬口鐵的第一台熱浸鍍錫機,是臺灣鋼廠1951年開始使用的。1958年臺灣鋼廠併入臺機公司後繼續使用,但全年產量不大,僅達三千公噸。但是這部分的業務穩定且經營良好,成為臺機公司大部分為客製化產品外,少數能大量生產,且為穩定的獲利來源。

由於國內罐頭工業成長迅速,對馬口鐵皮原料的需求日益增多,因此臺機於1963年3月向日本歷史悠久的八幡製鐵會社購入75吋雙列直線型熱浸鍍錫機兩臺,並由該會社提供技術合作,可以年產一萬五千公噸。

由於1963年採購這套新的製造設備後,產量預期可以大幅提高,臺機便行文經濟部,準備發佈代鍍馬口鐵皮之加工辦法,內容主要是有關限量、收費、付款、交貨、驗收、包裝等交易程序的規定。

臺機於1973年再次擴充設備,新建鍍片工廠,並採用美國專利Ferrostan Process鍍製法,以電鍍法製造馬口鐵皮。這項設備於1976年5月試車完竣,為全自動電子控制。1978年4月起,再進行電鍍馬口鐵皮製造設備後繼計畫,將電鍍馬口鐵皮之年產量一下子提高到7~9.8萬公噸,是臺機的第二次產能大躍進。

馬口鐵皮是臺機公司極少數可以重覆大量生產,又有固定業務量的產品,往往一開工都是24小時不斷生產。據以前的員工口述,臺機公司幾乎每次發薪水,都是等馬口鐵皮賣到物資局,而物資局匯款下來後,臺機就有現金可以發放薪水給員工。可見鋼品廠的馬口鐵皮對於臺機公司的財務周轉與穩定性而言是相當有幫助的。

崢嶸歲月/糖業機械
從日治時代開始,承續臺灣鐵工所的臺機公司就有相當豐富的各種糖業機械修造經驗。

臺灣糖廠早期的糖業機械多半是自日本或歐洲國家進口,但由臺灣的工作人員修理維護。後來用到戰後1958年左右,使用年限也差不多了,於是很多機械開始由臺機公司為臺糖的十年更新計畫製造糖機。

臺機公司歷年製造的糖機中,以蒸發罐最多,結晶罐則以1952年自行設計發展低位大肚型結晶罐開始,裝設於屏東的南州糖廠,分蜜機則於1962年與西德漢利曼(Hein Lehmann & Co.)合作,首先裝於彰化的溪湖糖廠。又如1978年善化糖廠的自動分蜜機損壞,臺機除了派人前往檢修外,也致電美國原廠送查。

臺糖與臺機之間合作數十年,合作關係良好,又都屬於國營事業,偶爾遇到對方不便之處,情形不嚴重的也都能體諒。例如,1970年代初期,臺糖虎尾總廠的蒸發罐與結晶罐工程,由於缺少原料及能源危機的因素,嚴重影響進度,臺糖頻頻催促臺機,但是最後覺得臺機「情有可原」,並沒有依照合約罰款。

在壓榨設備部分,轆殼、轆齒輪及蔗托等零組件,由於工作量大常容易磨損而需定期更換,因為臺機使用的材料及製造方法優良,不僅國內的臺糖公司採用,還曾外銷琉球及泰國。例如日本沖澠的各中型製糖廠每年都有10~20支的訂貨。沖繩製糖株式會社也曾委託臺機翻新舊轆,並製造其他新零件。雙方往來也頗密切。而同樣位於沖繩島那霸市的中部製糖會社,也曾於1979年向臺機委辦轆殼換新的事宜。離臺灣更近的宮古島上的宮古製糖株式會社也跟臺機訂貨或翻新舊機件。

1970年代對臺灣而言有所謂「風雨飄搖」的年代之稱。因為在此時期,退出聯合國、與日本斷交、兩次能源危機、與美國斷交且美軍撤出臺灣,有危機重重之感。臺機曾經在那時供應非洲賴比瑞亞共和國位於巴馬斯角(Cape Palmas)附近哈巴(Harper)市(北緯4.38度,西經7.7度附近)整廠蔗糖糖廠機器設備。

崢嶸歲月/西螺大橋
臺灣接受的美援計畫從1951年開始到1965年結束。臺灣所受到的美援,除了軍事部分以外,經濟上最常被提到的是麵粉之類的,農業與工業上的發展是重點。但是美援對臺機的相關業務補助其實不如其他產業多,主因可能與臺機以往製造的產品偏向軍事及重工業,在那時與中小型民生導向的工業發展重點較少關聯,但是也有基礎建設方面的貢獻。

在彰化縣及雲林縣交界處的西螺大橋就是個典型個案。從前想越過濁水溪這條臺灣最大的河流必須要等到河水乾涸,才能由溪底便道穿越。因此西螺地方人士早在日治時期的1936年就成立「西螺架設濁水溪人道橋同盟會」,向臺灣總督府陳請,請願多次才獲准興建西螺大橋。1937年10月西螺大橋開始動工,當時都利用冬季枯水期施工,後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而停工。

西螺地方人士在戰後又組織了「西螺大橋促進完成委員會」,向省政府爭取復工。由於有了美援的資助,1952年5月29日重新開工。這項工程由常負責規劃美援工程的美國懷特公司協助指導,該公司的工程師Buchanan負責設計橋樑。大橋全長共1,939公尺,寬7.32公尺,橋樑的上部結構採用改良式Warren truss結構系統,以鋼材構成基本的三角型,不斷重複組立。而其施工方式是採用兩組施工人員從溪的南北兩岸同時進行,由於橋身共有三十一孔,南岸十五孔與北岸十六孔的架樑、橋面施工,分別交由臺灣機械公司及中華工程公司辦理。臺機公司承建的南半部,由吳民康工程師負責。於同年12月25日全部完工。

西螺大橋於1953年1月24日舉行落成典禮。完工時還是東亞地區第一大橋,曾有「遠東第一長虹」的美譽。大橋上至今仍留有當初美援的標誌。

崢嶸歲月/密製炮管
於1972年3月底興建完成的「唐榮公司中興合金鋼廠」當時想自行發展槍管用鋼、砲彈頭用鋼及砲管管件,但是由於製造砲管的特種無縫鋼管之毛胚製作,需要經過鍛造、熱處理等製作程序,品質檢查要求也很嚴格,同時又為了不讓美國等其他國家知悉,因此規劃中刻意不以聯勤或兵工廠的方式成立一家新工廠,而是委託臺灣機械業另一重要廠商唐榮公司,以公司形態成立。

1978年11月1日,也正好是與美國將斷交之前,政府持續推動一些使國防工業能順利發展的措施,其中之一是要配合重工業發展。於是將中興合金鋼廠移轉到經濟部的臺機公司,正式成為臺機公司的合金鋼廠,國防部並以折價18億元轉投資臺機公司。
臺機接收合金鋼廠後,配合國防工業發展,進行部份擴廠,1980年又分別與美國康薩克(Consarc)公司及法國赫堤(Heurtey)公司簽合約訂購電渣重熔設備及真空精煉爐。

而合金鋼廠除了高級鋼料及砲管、槍管外,也曾開發砲彈鋼、工具鋼、鋼棒、大軸、天弓飛彈發射箱的特殊零件,以及下船用推進軸。1983年合金鋼廠製造國內最長的船用銅套推進軸,且能外銷新加坡。由於船用推進軸系所負荷的力量就是全船的阻力,十分巨大,而且連結引擎與螺槳,製造與安裝時必須十分對稱、精密,否則不僅效率差,還可能引起巨大震動,而導致結構破壞斷裂,因此,這項技術突破也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軍用鋼材方面,臺機能自行生產60~120迫擊砲鋼材之外,也於1985年發展出155增程及加農砲管。零件方面,臺機製造過裝甲運兵車的扭力桿、坦克車用的惰輪及履帶板。

崢嶸歲月/船用主機
臺機公司從日治時期開始製造中小型船用主機,戰後也能以日本人留下來的設計圖繼續生產,但是一直到1970年代還都是以數千匹馬力以下的中小型主機為主。這方面的技術提升,先是以品質性能為主,例如自1965年起,臺機與日本三菱重工業會社及西德著名的引擎大廠MAN公司技術合作,製造160~2000匹馬力的船用柴油主機。後來又與世界知名廠商丹麥的博文公司(B & W)技術合作,製造中型船用柴油機。1968年第1台「臺機-博文-愛發台」400-26VO型500匹馬力船用柴油引擎完成,用於遠洋重載漁船,並可用於中小型客貨船。

機到了1970年代末期,由於配合中船公司的造船業務,大型船用主機的生產開始不限於過往曾經合作過的B & W或MAN公司,也開始與瑞士的著名廠商蘇撒(Sulzer)合作,引進船用主機技術。1978年,為配合原動機製造計畫,與中船協商其承攬招商局(陽明海運)訂購之7艘兩萬八千噸貨櫃輪之主機事宜。最後決定前4艘的主機由國外進口,後3艘的則由日本石川島重工供應部分引擎零件,由臺機製造。1980年臺機的第1台巨型船用柴油主機(9RND90 M)完成,為我國第1台巨型船用柴油主機。

臺機後來的幾項船用主機技術突破的里程碑包括:1992年完成臺機-蘇撤7RTA72船用柴油主機,1994年4月完成全世界第2台的臺機-蘇撤(TMMC-Sulzer)6RTA84T新型船用柴油主機,裝設於中油委託中船建造的26萬噸油輪上。此案特殊之處在於臺機製造主機時,首次以鋼模方式成功製造出超衝程的缸套(Liner),長達3.65m,7,400公斤重,並裝置全球首創以凸輪軸帶動的齒輪式平衡器,以減少主機2次振動。

圖片列表

  • 發布日期:100/10/11
  • 最後更新時間: 113/11/06
  • 點閱次數:971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