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灣記憶-臺灣南北雙港檔案特展
展覽資訊
展覽概述
臺灣四面環海,位於東亞主要航道上,透過港口連結海洋與世界,隨著時間的遞移,不同的人群、物產、文化在此交匯、融合,進而孕育出寶島臺灣獨特多元的風貌。過去有人冒險犯難飄洋過海來臺築夢,也有人遠渡重洋到外地尋夢,港口成為追夢的起點與開端。
1860年代,臺灣開港通商,這是對外經貿發展的重要「分水嶺」,也是臺灣國際地位轉變的開始,高雄港與基隆港逐漸從眾多港口脫穎而出,歷經日本統治時期與戰後的持續建設,終至成為南北兩大現代化國際港埠。南高雄、北基隆肩負著百餘年來臺灣邁向世界的重要角色,也承載了臺灣對外與海洋經貿發展的關鍵使命。
本次特展以臺灣南北雙港─高雄港與基隆港的發展為題,展出自1913-2004年近百年間共83件的檔案,透過這些檔案,娓娓述說雙港的蛻變,以及在地記憶與動人故事。
本展覽共分5大單元:
臺灣四面環海,位於東亞主要航道上,透過港口連結海洋與世界,隨著時間的遞移,不同的人群、物產、文化在此交匯、融合,進而孕育出寶島臺灣獨特多元的風貌。過去有人冒險犯難飄洋過海來臺築夢,也有人遠渡重洋到外地尋夢,港口成為追夢的起點與開端。
1860年代,臺灣開港通商,這是對外經貿發展的重要「分水嶺」,也是臺灣國際地位轉變的開始,高雄港與基隆港逐漸從眾多港口脫穎而出,歷經日本統治時期與戰後的持續建設,終至成為南北兩大現代化國際港埠。南高雄、北基隆肩負著百餘年來臺灣邁向世界的重要角色,也承載了臺灣對外與海洋經貿發展的關鍵使命。
本次特展以臺灣南北雙港─高雄港與基隆港的發展為題,展出自1913-2004年近百年間共83件的檔案,透過這些檔案,娓娓述說雙港的蛻變,以及在地記憶與動人故事。
本展覽共分5大單元:
鳥瞰雙港 | 大船入港 | 探索雙港 | 雙港記憶 | 臺灣啟航
展期資訊
展區 | 日期 | 時間 | 地址 |
---|---|---|---|
新莊展次 | 2020 / 10 / 21 (三)~ 2021 / 05 / 31 (一) |
週一至週五 上午 9 時至下午 5 時 (例假日停展) |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展覽廳 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 號北棟 1 樓 |
高雄展次 |
2021 / 07 / 19 (一)~ 2021 / 11 / 12 (五) |
週一至週五 |
高雄港港史館 高雄市鼓山區蓬萊路3號 |
展覽學習單
- 下載:學習單-國小版.pdf
- 下載:學習單-國高中版.pdf
雙港檔案
鳥瞰雙港
清代臺灣開港通商後,不僅改變對外經貿型態,也開啟南「打狗」、北「鷄籠」港的新頁。歷經日本統治時期,基隆港成為臺日往來的「帝國玄關」,高雄港也成為前進東南亞的「南進基地」,但在二次大戰期間遭受到盟軍無情轟炸破壞。戰後雙港的復原與擴建,伴隨臺灣經濟起飛,再一次讓雙港成長轉型為國際大港。
本單元以時間為縱軸,運用地圖與照片,呈現臺灣南北雙港不同時期的空間地貌轉變,以及「依海而生」所形成的港市互動發展樣態。
從「打狗」到「高雄」國際大港
「打狗」,一個原先「門甚窄,僅容一艦」及僅供烏魚季節性捕撈與停泊避風小漁港,到19世紀中葉開港通商後,連結世界、躍上國際舞台,1895年後,因應日本殖產興業政策及加速臺灣各項資源開發下,臺灣總督府陸續展開港灣調查,1908年起執行三期築港工程,進而成為中南部米糖輸出要港,1930年代結合戰時日本軍需工業與南進需求,更讓高雄轉型成為重工業城市。
二戰期間盟軍的轟炸破壞與戰後政府的積極復原、建設,以及伴隨經貿快速發展,1960年代興起的貨櫃運輸革命,高雄港再次成功蛻變、華麗轉身,一躍成為南臺灣最重要之國際貨櫃商港。

檔號:A315180000M/0001/029/005
案名:用地關係書類
說明:本圖是打狗港第二期(1912-1937年)築港工程計畫圖,圖中黑色虛線代表第二期工程規劃區域,黑色實線代表第一期(1908-1912年)工程範圍,藍色虛線為港內外航道水深標示,圖中多數鹽田地帶,經填海造陸,已成打狗新商港區。
檔案產生日期:大正2年(1913)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00010520028
說明:本圖是1930年代後期高雄港區擴大及新市街填築完成後的平面圖,範圍包含今鹽埕區西南側、苓雅寮南側,遠及戲獅甲。圖中編號1-10為主要官方(包含州廳、市役所、郵便局等)位置,紅色長形方塊即為現今蓬萊商港區棧庫群。
檔案產生日期:昭和12年(1937)1月25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說明:此為1920年代所發行的高雄港繪葉書(明信片),除呈現高雄港停車場、臨港鐵道、扇形車庫外,並可見港內停泊大型貨輪,以及碼頭倉庫設施等實況。
檔案產生日期:大正年間(1920年代)
檔案管有機關: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高雄港務分公司

檔號:KH2015.001.016
說明:本圖呈現1929年高雄港歷經築港工程與市區重劃後,港區及其周邊空間地貌變化,清楚標繪港區周邊重要官方建物及工商業發展分布概況。
檔案產生日期:昭和4年(1929)11月5日
檔案管有機關: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檔號:2004.020.0035
說明:本圖以鳥瞰方式繪製高雄港築港建設後的樣貌,濱線、臨港鐵路、高雄港車站、第一、第二碼頭,以及棋盤式新市街,大致完成,港區發展從今鹽埕區逐漸拓展至苓雅與前金區。
檔案產生日期:昭和10年(1935)9月21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檔號:A0167_00_00
說明:此為打狗港第二期(1912-1937年)築港工程進行中的照片,連結海陸運輸的「濱線」、打狗港停車場、新濱町碼頭、哨船頭新市街,以及第二碼頭岸壁,已大致成形。
檔案產生日期:大正5年(1916)
檔案管有機關: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說明:本圖為二戰末期美軍為執行轟炸任務所繪製的高雄港地圖,除清楚標示出港區地形、地物外,更鎖定在1930年代因應軍需工業,所建置的煉油、製鋁、水泥、化工、造船等重化工業區域。
檔案產生日期:1945年
檔案管有機關:Courtesy of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Librarie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檔號:A325000000E/0050/0008/1
案名:1961農復會照片
說明:此照片大約是從今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往高雄港俯瞰拍攝,涵蓋範圍包含人字型的濱線、臨港鐵路、高雄港站、扇形車庫及蓬萊港區等,呈現1961年高雄港的樣貌。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50年8月12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從「鷄籠」到「基隆」國際大港
「鷄籠」,從一個「三面叢山峻嶺,土產無出」,以漁耕為主的小港漁村,蛻變成為北臺灣最重要的通商港埠。1895年後,以其「位居南海要衝」、「為日後殖產興業發達」、「地近日本本國」的優越地理位置,陸續進行港區氣象、潮汐觀測、潮流、波力試驗和海陸測量等工作;1899年起,先後展開四期築港工程,肩負起臺灣與日本連結的海運重任。
二戰期間盟軍的轟炸破壞,戰後政府的復原建設,伴隨經貿快速發展,以及1960年代興起的貨櫃運輸革命,基隆港成功轉型、風華再現,一躍成為北臺灣最重要的國際貨櫃商港。



檔號:000289449
說明:第一張圖呈現基隆港築港前東西岸原始海岸地貌,第二張圖為第一期(1899-1906年)築港工程完成平面圖,主要為浚深航道,第三張圖為第二期(1912-1928年)築港追加工程,包括內港整理、運河、船塢及擴建碼頭倉庫等,基隆內港基本輪廓已大致成形。
檔案產生日期:大正3年(1914)
檔案管有機關:國立臺灣圖書館


檔號:A325000000E/0056/0058/1
案名:石門水庫、台北市、淡水、板橋林家花園、基隆市、野柳風景區、慈湖
說明:第一張為基隆市區及內港照片,呈現港區內各式船舶停靠、東岸客運大樓、西岸海港大樓與倉庫群,及興建中的西岸聯外高架道路。第二張則可見西17、18號碼頭倉庫,以及基隆外港第一突堤貨櫃碼頭。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62年7月25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T020302_04_0315
說明:此為1919年基隆港西2、西3碼頭貨船停靠裝卸情況,除可看到第一代倉庫群樣貌,亦可見碼頭上已採用近代化的軌道式電動起重機設施。
檔案產生日期:大正8年(1919)
檔案管有機關: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檔號:A315180000M/0018/029/001
案名:用地關係書類
說明:此為1923年基隆市街圖,可看到當時港區的整體建設,其中西岸1-4號倉庫群已建置完成,東岸棋盤式市街亦已成形。
檔案產生日期:大正12年(1923)3月9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T2018.002.1147
說明:本圖呈現1933年基隆港歷經築港工程與市區重劃後,港區及其周邊空間地貌變化,清楚標繪港區周邊重要官方建物及工商業發展分布概況。
檔案產生日期:昭和8年(1933)
檔案管有機關: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檔號:2001.008.1755
說明:本圖以鳥瞰方式完整描繪基隆港市全貌,清楚呈現港區建設完成的碼頭、倉庫、棋盤式新市街、鐵道、重要建物,以及內外港各式船舶停泊情形。
檔案產生日期:昭和9年(1935)
檔案管有機關: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說明:本圖為二戰末期美軍為執行轟炸任務所繪製的基隆港地圖,除清楚標示港區地形、地物外,也標繪出港區中軍工廠、煤炭儲存場、造船廠等重要軍事設施位置。
檔案產生日期:1945年
檔案管有機關:Courtesy of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Librarie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檔號:A325000000E/0041/0021/1
案名:SP農復會照片
說明:此為1955年基隆港外港擴建工程,可清楚看到基隆外海地標基隆嶼、東西岸防波堤燈杆、正在施工的築港工人、載運水泥卡車,以及臨時鋪設的板車軌道和協助拖運的牛隻。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44年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大船入港
大船入港是一種「滿載而歸」與「希望」的象徵,響亮的汽笛聲代表著滿載貨物與旅客的大船將要駛入港區,不僅帶來產業與經濟發展的機會,也啟動「依港而生」人們的日與夜。
引水人整裝出發,搭乘小艇搏命登船領航,安全引領大船入港停靠,檢疫人員把關人船查驗,降低病媒傳播機率,報關行接受委託辦理進出口貨物通關,船務代理代辦船舶、貨物進出口的業務,碼頭工人忙碌穿梭於船艙、倉庫間,揮汗辛勤搬運貨物,他們共同扛起臺灣經貿與南北雙港發展的重任,各司其職、分工合作,串聯起大船從入港到靠岸的各項事務與工作。
本單元以「依港而生」的工作者為主角,透過國家檔案述說屬於他們的故事。
航海禮儀、海上規則
1912年,世界上最奢華的「夢幻之船」—「鐵達尼號」船難事件,促使國際間開始注意海上航行安全與通訊國際規範,以避免船舶在海上發生碰撞或船難事故。1914年由英國發起在倫敦召開「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問題」會議,制定第一個航行安全國際公約,之後我國以締約國身分參與多次修訂,該公約規定船舶海上瞭望、安全速限、避碰措施、狹窄水域、分道航行區、船舶相遇等航行準則。
因此,為預防與減少船舶碰撞可能發生,舉凡船舶燈號、旗號、笛號到通訊電報,都成為船員入門必備的基本職能,也是必須熟知的航海禮儀與海上規則。


檔號:A200000000A/0053/2100406/0009
案名: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及避碰規則
說明:依照避碰規則,航行中的機動船舶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在船舶明顯及可視距離範圍內,懸掛不同燈號,作為海上輔助識別;40呎以上動力船舶移動時,應以一短聲代表「右轉」、二短聲代表「左轉」、三短聲代表「倒退」,以示警避免碰撞事故發生。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37年6月10日、51年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200000000A/0053/2100406/0009
案名: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及避碰規則
說明:依照避碰規則,航行中的機動船舶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在船舶明顯及可視距離範圍內,懸掛不同燈號,作為海上輔助識別;40呎以上動力船舶移動時,應以一短聲代表「右轉」、二短聲代表「左轉」、三短聲代表「倒退」,以示警避免碰撞事故發生。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37年6月10日、51年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B5018230601/0034/002.6/4010.2
案名:臺灣光復案專輯
說明:國際信號旗是國際間船舶的通用旗語,可讓船艦快速清晰表明意圖,並提供識別。1946年中國戰區臺灣美軍聯絡組照會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由日本駛往臺灣的美艦均懸掛有盟軍統帥部旗幟,該旗與國際信號O字旗類似,希望轉知我國相關單位,以免產生混淆誤會。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35年1月18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200000000A/0060/2081802/0012
案名:商港法
說明:我國商港法規定,船舶在商港區內或附近水域,除為遵守航行避碰規定、警告危險或其他緊急事件,不得任意鳴放音響或信號;發生火災或事故時,應鳴放汽笛或敲警鐘,並懸掛旗號、燃放信號彈示警。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69年4月15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海上高手、引水領航
「引水人」,又稱領港員、帶水、領航員或領水員等,日文稱「水先人」。臺灣開港後,清朝海關制訂「引水章程」。日本統治時期頒布「水先規則」,分別在高雄港與基隆港實施領港制度。戰後我國公布「引水法」,規定外國500噸以上商船須強制領港。
「引水人」必須具備高度專業知識與實務經驗,除要熟悉領航港口季節天候、海底與地面地形輪廓、水深分布、淺礁所在、碼頭長短與方向外,更須熟知港區作業習慣及動態,不僅是肩負國門航行安全領航高手,更是船舶入港人工導航系統。因此,需具備長年豐富航行經驗,並經嚴格國家特種考試與實習後,才能勝任此一高危險性、高專業性,被譽為討海人「最高榮譽」的領港工作。



檔號:A200000000A/0049/2081702/0034
案名:引水法
說明:1945年「引水法」公布,確立我國引水人制度、引水區域劃分、引水人僱用資格、執行業務、引水費率及罰則等。1960年再針對提高強制引水船舶總噸數、引水人檢覈資格規則、加重引水人責任、提高罰金、罰緩等條文,進行修訂。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49年5月24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325000000E/0083/S2/1
案名:高雄港貨櫃碼頭、桃園中正機場客運場
說明:引水人接獲領航任務後,須先搭乘引水船前往等待領航船舶旁,再攀爬危險性極高的繩梯上船,執行領航任務。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84年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基隆港引水旗號
檔號:A325000000E/0066/S118/1
案名:機場、港口
說明:依「引水法」規定略以,在強制引水區域,外國500噸以上、我國1,000噸以上船舶,須強制實施領航。引水船及接受領航船舶均須懸掛國際信號旗,現今則已改用無線電進行溝通。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77年2月12日
檔案來源:行政院新聞局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港口檢疫、疫病阻絕
近代檢疫制度的建立,主要是為了防範傳染病跨域傳播擴散。1899年臺灣總督府根據日本國內「海港檢疫法」,制定「臺灣檢疫規則」,1900年發布海港檢疫官制,奠定港口檢疫基礎。戰後,經由人船所帶入的疫病,曾一度使臺灣陷入霍亂、鼠疫等傳染病大流行危機之中,政府採取緊急防疫對策,設置臺灣檢疫總所,加強檢疫機關功能。
伴隨臺灣國際經貿日益發展,人船貨物進出不斷遽增下,肩負國門防疫與「阻絕境外」第一道檢疫防線,亦須隨之加以調整。而從國際港埠檢疫所的設立、人員組織、法規制度等調整經過,呈現出我國因應頻繁國際貿易往來,在港口檢疫上的與時俱進。


檔號:A386000000A/0035/6/2
案名:電請改進本省檢疫工作由
說明:戰後中國大陸鼠疫、霍亂等傳染病疫情嚴峻,疫病隨人貨頻繁往來,開始侵入臺灣。臺灣省參議會駐會委員視察檢疫總所之檢疫工作實況後,提出檢疫工作缺失與疫情擴散報告。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35年7月2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313410100K/0073/808410/01
案名:碼頭設備
說明:此為基隆造船廠計畫遷移至正濱漁港的港區使用狀況圖,圖中明確標示出基隆外港的檢疫錨地,進港船舶依規定須先停泊於外海錨地,或進港後停泊於外港檢疫錨地,等待檢疫。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74年1月5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332410000K/0093/011/1
案名:修正發布之港埠檢疫規則案
說明:行政院衛生署修頒「港埠檢疫規則」,除詳列檢疫、權責申請等相關檢疫及衛生管理規定外,更規範船舶抵港前,應向我國各檢疫所通報,抵港時須駛往檢疫錨地等待檢疫,並懸掛檢疫信號旗。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93年8月10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332410000K/0093/011/1
案名:修正發布之港埠檢疫規則案
說明:行政院衛生署修頒「港埠檢疫規則」,除詳列檢疫、權責申請等相關檢疫及衛生管理規定外,更規範船舶抵港前,應向我國各檢疫所通報,抵港時須駛往檢疫錨地等待檢疫,並懸掛檢疫信號旗。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93年8月10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防鼠盾
檔號:A325000000E/0058/0042/1
案名:公路、機場、港口
說明:此為基隆港西30號碼頭靠泊大型商船Taipei Victory號,船艉纜繩上依規定懸掛防鼠盾,防止鼠類傳播病菌,或上船咬斷電氣線路,危及航行安全。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57年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報關進出、船務代理
1860年代臺灣開港通商,淡水和打狗分別設立海關稅務司署,凡船舶進出港口皆須先向海關申報、課稅。日本統治時期,基隆港與高雄港成為臺灣南北兩大通商口岸,除了肩負港務運作外,也是海關執行進出口監管的重要關口。海關兩大任務為查緝走私與課徵關稅,實務上為船舶檢查、碼頭巡緝及通關作業。
戰後臺灣報關行林立,除了接受業主委託代辦申報貨物進出口通關業務,也扮演海關與進出口商間的橋梁。船務代理接受船舶運送業委託,在約定授權範圍內,以委託人名義,代為處理船舶客貨運送及其相關業務。



檔號:A375000000A/0038/0474.1/0001
案名:報關行登記
說明:戰後初期高雄港務局為落實管理報關業務,規定各報關行必須重新辦理登記及具保手續,才能代辦相關航政報關業務。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37年12月18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313450000K/0050/311-1/9
案名:報關及關稅
說明:從中興紙業原料退稅沖帳申請書及進出口證明,可看到因應當時局勢,徵收的防衛捐、港工捐,以及貨物報關、進出口完稅證明等報關程序。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49年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307740000K/0060/175004/1
案名:立人行試辦高雄報關業務
說明:臺灣省菸酒公賣局高雄分局為提升報關業務效率,提出新增立人報關行加入該分局委託報關業務,此為立人報關行營業執照及營利事業登記證影本。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58年8月1日、10月7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315200000M/0037/0625/1
案名:船務代理行管理辦法
說明:戰後初期基隆港務局為整頓船舶代理行,訂定船舶代理行登記辦法,明訂應遵守規定、資格及登記期限,未依規定重新辦理登記者,將嚴加取締並勒令停業。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37年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無名英雄、碼頭工人
碼頭工人,俗稱「苦力」(Coolie),在沒有現代機械化、貨櫃化出現之前,船運貨物裝卸都必須仰賴「苦力」辛苦往返於封閉悶熱的船艙、搖晃危險的木棧橋及倉庫之間,在貨物運輸體系中扮演著重要協力角色。
戰後高雄港碼頭曾因地域分類,發生霸占地盤與利益衝突糾紛;基隆港也因碼頭工會組織長期主導所有碼頭勞力與工作派遣,加上隊班長選任、工作安排與工資分配等問題,而產生許多積弊與不滿,這些碼頭工人的辛勤故事真實地在南北雙港中上演。


檔號:A301010000C/0037/00723/0036
案名:高雄碼頭工人管理辦法
說明:高雄港務警察所因碼頭地域分類及利益關係,經常發生滋擾爭執事件,嚴重影響高雄港區治安秩序,故制訂碼頭工人管理辦法,以加強管理及規範。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37年7月29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100000000A/0086/525/1
案名:代表建言、憲政論壇及人民陳情、請願、建議
說明:碼頭工會長期以來,掌控隊班長選任及工資分配,造成碼頭工人與工會間的衝突。1997年由基隆市碼頭職業工會及基隆港碼頭工會自救會向國民大會陳情,希望能解決懸宕已久隊班長與碼頭工人間工資分配及權責管理問題。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86年7月16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325000000E/0041/0001/1
案名:1952-1954農復會照片
說明:此為基隆港碼頭工人正在進行貨物裝卸作業,碼頭工人薪資計算方式為「論件計酬」,以竹籤作為計數憑證,照片中即為工人搬運貨物及索取計數竹籤情況。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41年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325000000E/0055/0013/1
案名:1966農復會照片
說明:此為高雄港碼頭工人正在進行礦砂及貨物裝卸作業之實況,當時仍為傳統附掛吊桿的散裝貨輪,因此碼頭工人必須在炙熱碼頭,進行礦砂裝袋與搬運工作。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55年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探索雙港
肩負臺灣經濟發展的高雄、基隆雙港,在二戰期間遭受盟軍轟炸,加上日軍為防止盟軍登陸臺灣,自沉船艦於南北雙港入口處,嚴重癱瘓了臺灣對外航運交通。
戰後,政府為儘速恢復對外航運,投入雙港沉船打撈,因而造就拆船業的興起,高雄港成為廢沉船生命的終點站與拆船業基地,「拆船王國」美譽,傳遍世界。自1960年代起,因應國家政策調整與產業發展需要,融合自由貿易區、免稅區與工業區等機能,世界首創加工出口區在高雄港出現;此時,世界貨櫃浪潮襲來,政府啟動貨櫃碼頭建設計畫,南北雙港轉型成為國際一流貨櫃商港,成功帶領臺灣經貿產業發展航向國際。
本單元以雙港發展歷程,述說在時代巨輪推進下,港市互動與產業轉型的多元樣貌。
海陸聯運、港市互動
港口與鐵路是近代臺灣內外運輸不可或缺的基礎工程與驅動火車頭。19-20世紀中葉臺灣南北港埠空間形式,逐漸形成以碼頭結合倉庫和鐵路構成海陸聯運模式。
歷經戰後港口與臨港鐵路的復原與擴建、1960年代南北雙港貨櫃運輸新時代的來臨,海陸聯運模式開始轉變,貨櫃專用碼頭建置,橋式起重機成為貨櫃裝卸作業要角,搭配貨櫃拖車、高速公路興建,以及港口聯外快速道路新建等,新型態海陸聯運與港市互動產生劇烈改變。

檔號:A315180000M/0001/029/005
案名:用地關係書類
說明:1913年配合打狗港第二期築港工程,併同規劃將縱貫鐵道往東南方向延伸到新填築的「第二碼頭」,也就是現在高雄港蓬萊商港區1-10號碼頭,海陸聯運模式漸趨成形。
檔案產生日期:大正2年(1913)4月5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315180000M/0008/029/001
案名:用地關係書類
說明:1919年配合牛稠港卸貨碼頭築港工程進行,計劃從基隆車站延伸鐵道至牛稠港,以方便貨物裝卸運輸。
檔案產生日期:大正8年(1919)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基高臨港鐵路規劃評估
檔號:A315180000M/0059/120/010
案名:港口碼頭興建岸邊鐵路案
說明:1970年臺灣省交通處為增進港口疏運效能與減輕貨商負擔,並配合高雄港與基隆港貨櫃運輸需求,經專案小組研討後,提出臨港鐵路整修及新建改善建議。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59年10月13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打撈沉船、拆船王國
二戰期間南北雙港受到盟軍轟炸,加上日軍為阻止盟軍登陸,自沉船艦於港口,造成港區出現大量沉船,影響船舶通行。戰後政府為了恢復港口運輸機能,便利重要物資進出口,因此頒布獎勵沉船打撈辦法,鼓勵民間通報沉船物資及共同參與清港工作,使得臺灣沉船打撈產業迅速發展崛起。
臺灣從戰後初期的航道恢復、沉船打撈,到1970年代成為國際拆船業重心,贏得「拆船王國」的美譽,再到1980年代從巔峰走向沒落,「沉船」與「拆船」成為鏈結戰後臺灣港口漸次復原、發展與拆船業興衰的歷史印記。


檔號:B5018230601/0035/140.2/4010
案名:臺灣交通(第ㄧ輯)
說明:臺灣警備總司令部針對高雄港與基隆港進行現況調查,詳細標註南北雙港港區沉船位置,以及沉船打撈、船舶利用等現狀。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35年4月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313000000G/0040/04990-001386/00001
案名:打撈台灣領海內沉船案
說明:1951年交通部彙整臺灣各港及沿岸沉船情況,可由統計數據看出當時基隆港及高雄港區之沉船數。其中基隆港所撈修之大雅丸、鳥羽丸,分別更名為臺北號及臺南號,並加入戰後臺灣對外海運行列。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40年6月7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325000000E/0051/BN81/1
案名:拆船業、農業生活
說明:此為1973年高雄港大仁宮拆船專區停靠待拆解船隻,以及拆船工人正在進行船隻電銲與解體鋼板機件等吊掛作業實況。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62年5月8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325000000E/0051/BN81/1
案名:拆船業、農業生活
說明:此為1973年高雄港大仁宮拆船專區停靠待拆解船隻,以及拆船工人正在進行船隻電銲與解體鋼板機件等吊掛作業實況。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62年5月8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拆船廢鋼訂購合約
檔號:A313480000K/0076/598-65-005/1
案名:委購廢鐵
說明:此為唐榮鐵工廠股份有限公司與高雄拆船業者簽訂的廢鋼訂購合約,合約中載明拆船廢鋼厚度規格、數量及價格,是臺灣拆船全盛期鋼胚來源之一。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75年12月31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軍商漁港、艦艇船舶
日本統治時期的高雄港與基隆港,除分別肩負臺灣與日本及對外貿易的交通重任外,更是臺灣南北軍事要港、商港,以及沿岸、近海、遠洋漁業基地。因此,大型商船、軍艦、漁船往來穿梭交會,早已是雙港日常景緻。
之後,雙港歷經戰後的接收、1949年大撤退、1950年代美軍協防、第七艦隊進駐、美援物資進口,以及隨後我國經貿、國防發展,蛻變為結合軍、工、商、漁功能的綜合性港口,港區中常見各式海軍艦艇、大小漁船、貨輪、油輪、貨櫃輪、郵輪等進出靠泊之景象。


檔號:B5018230601/0036/941.3/4010.2
案名:臺澎金馬港口碼頭整修案
說明:戰後初期臺灣各港口仍處於復原階段,可供停泊碼頭有限,海軍海防第三艦隊司令部因應戰備需求,向高雄港務局商借增撥新濱碼頭及一、二號碼頭。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39年8月28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325000000E/0064/0063/1
案名:工程建設、空照
說明:此為1978年基隆港與1979年高雄港空拍照片,分別呈現基隆港區內停靠的雜貨船、貨櫃船、軍艦和東西岸碼頭,以及高雄港第二貨櫃中心專用碼頭和貨櫃船靠泊情形。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67年7月15日、68年5月12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375000000A/0038/0446/0001
案名:船舶停泊使用碼頭
說明:戰後臺灣漁業正值復興建設時期,高雄漁港為南洋延繩鮪釣漁業基地,高雄漁會為振興漁業,電呈臺灣省農林廳與交通處,希望將高雄港新濱碼頭第二船渠指定為漁船專用,以安定、協助漁業生產。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37年10月8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375000000A/0038/0446/0001
案名:船舶停泊使用碼頭
說明:戰後臺灣漁業正值復興建設時期,高雄漁港為南洋延繩鮪釣漁業基地,高雄漁會為振興漁業,電呈臺灣省農林廳與交通處,希望將高雄港新濱碼頭第二船渠指定為漁船專用,以安定、協助漁業生產。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37年10月8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加工出口、倉儲物流
臺灣經濟發展從1950年代「進口替代」時期,轉型至1960年代「出口擴張」時期。1966年首創結合自由貿易區與工業區兩種機能的產業群聚區—「高雄加工出口區」,在高雄港中島商港區誕生,為締造「臺灣經濟奇蹟」與高雄港轉型發展,奠下良好發展基礎。
政府以經濟特區作為帶動國家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策略,創設高雄加工出口區,高雄港憑藉位居亞太地區地理核心及毗鄰小港國際機場等優越地理區位,扮演產業轉型火車頭的角色,引領臺灣往資本技術密集產業邁進,再逐步規劃朝向產品轉運、倉儲、分裝、發貨之整合性現代化、機械化與自動化倉儲物流中心發展。

檔號:A200000000A/0054/2081702/0038
案名:經濟部加工出口區設置管理條例
說明:為促進投資及發展國際貿易,依加工出口區設置管理條例規定,外銷事業經核准得在加工出口區進行製造加工、組裝、倉儲、運輸、裝卸、包裝、修配等事業。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54年1月25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315180000M/0068/214/019
案名:高雄港務局專用支線案
說明:本圖呈現1960-1970年代先後擴建完成的高雄港中島新商港區第一貨櫃中心、高雄加工出口區及前鎮商港區第二貨櫃儲運中心等港區建設。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68年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100000000A/0085/511/1
案名:代表(一般、修憲)提案
說明:1996年,配合發展臺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國民大會代表聯署提案,希望政府儘速完成高雄加工出口區轉型為倉儲轉運專區,配合高雄港多功能經貿園區之發展,帶動臺灣整體經濟發展。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85年9月16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325000000E/0060/0018/1
案名:1971農復會照片
說明:此為1971年高雄港加工出口區照片,呈現加工出口區的實際廠區建設,以及連結出口區倉庫臨港鐵路和港區碼頭停靠裝卸大型商船等情況。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60年4月26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貨櫃積木、海運巨舶
1960年代起,世界興起一波貨櫃運輸新革命,澈底改變全球海陸運輸模式與結構,貨物運輸全面朝向標準化、自動化、效率化之全新運輸模式發展。
臺灣在1970-1980年代順應世界貨櫃化潮流發展趨勢,積極投入貨櫃運輸與港口建設,分期興建高雄與基隆港貨櫃專用碼頭,並擴大碼頭軟硬體設施,加上長榮、陽明等海運公司崛起,積極投入全貨櫃輪建造,布建全球貨櫃定期航線下,締造高雄港世界第三大貨櫃港、基隆港世界第七大貨櫃港的殊榮與輝煌紀錄。



檔號:A315180000M/0057/123/003
案名:貨櫃裝卸研究
說明:1968年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邀請懷特工程顧問公司前駐臺經理狄普賽(V.S. De Beausset)來臺進行考察,並針對臺灣港口發展、貨櫃運輸等,提出考察報告書,建議政府應加強高雄港與基隆港投資建設,以迎接貨櫃革命運輸新時代的挑戰。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57年1月15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329000000G/0066/E-18.0.1(A)/01
案名:造船總卷
說明:1980年代為臺灣貨櫃運輸黃金時代,長榮海運響應「國輪國造」政策,向中國造船公司訂造6艘全貨櫃船,同期陽明海運也在政府第三期造船補助計畫下,增建2艘全新貨櫃船,以應貨櫃運輸需求。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73年5月5日、74年4月19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329000000G/0067/E-7.1.1-1/01
案名:基隆港港務
說明:隨著臺灣經貿發展,基隆港貨櫃運量不斷成長,發生船席不足之壅塞現象,但囿於本身腹地有限,已難新建貨櫃碼頭,因此僅能就現有西18、21及東9雜貨碼頭進行改建,以紓解貨櫃發展瓶頸。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74年8月12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325000000E/0087/S59/1
案名:高雄港
說明:此為長榮海運租用高雄港大仁商港區79-81號專用貨櫃碼頭,靠泊於80號碼頭正在進行裝卸的為長榮海運全貨櫃輪EVER UNIQUE。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87年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提高基隆高雄港貨物裝卸能量計畫
檔號:A315180000M/0062/084/005
案名:執行提高基隆高雄港貨物裝卸能量計畫及報告案
說明:臺灣省政府為因應高雄與基隆兩港進出口貨物量遽增,規劃提高兩港裝卸運能,增加泊船席數,並完成基隆港第二突堤貨櫃碼頭及高雄港第二貨櫃儲運中心,全面提升貨櫃進出口裝卸量能。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62年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雙港記憶
四面環海的臺灣,港口就是對外交通與文化交流的窗口,每個發展階段所呈現的地景樣貌,除了是臺灣歷史文化發展的縮影,也承載了許多人的回憶。
日本戰敗後,高雄港、基隆港成為在臺日人遣返與在外臺灣人返家指定的口岸,離別、返鄉的惆悵,糾結在此雙港記憶中。1949年臺灣實施戒嚴,高雄港與基隆港屬於宵禁的管制禁區;在外匯管制的年代,委託行成為舶來品代名詞與流行時尚的象徵。冷戰期間,南北雙港成為美國艦隊維修、補給的基地,由美國大兵所帶來的獨特酒吧文化,結合雙港歷史古蹟印記,也成為雙港過往歲月與共同記憶的一部分。
本單元以「人物」、「記憶」、「古蹟」,再現雙港記憶中不同時代、不同人群的動人故事。
日人遣返、臺人返籍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結束在臺統治。大批在臺日軍與日人,遵照臺灣警備總司令部之命令,攜帶每人規定物品及數量,黯然從全臺各地往高雄港與基隆港集中等待遣返,沿途風景成為他們告別臺灣的最後一幕。
此外,在二戰期間前往日本或被徵用的臺人,戰後也面臨必須被集中遣送回籍的命運,並以高雄港與基隆港作為主要登岸港口。思鄉的惆悵,返家的艱辛,匯聚在這無情戰火與大時代動盪下,大海成為回家最遙遠的距離,港口成為返家最奢侈的想望。


檔號:B5018230601/0034/002.6/4010.2
案名:台灣光復案專輯
說明:戰後為遣返在臺日人,我國與盟軍統帥部議定遣送日軍、日僑歸國計畫,指定高雄、基隆兩港作為分批遣送集中港口,並規定每日遣返日軍人數上限及遣返順序。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34年12月28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305500000C/0035/315.4/6355.1
案名: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受降報告書
說明:戰後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部為執行盟軍「遣返」政策,統計中國戰區日、韓、臺官兵僑民遣返人數及所屬區域,並指定高雄港與基隆港作為集中遣返及運送船艦主要停泊港口。

檔號:A202000000A/0034/172-1/0853
案名:在日臺僑遣送回籍
說明:留日臺人返籍,由盟軍統帥部轉令日本政府提供交通工具、食宿、返臺人員名冊,再配合由基隆港開出遣返日僑船艦,統一集中載運回臺。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36年3月28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影片下載:日軍及日僑遣返.mp4
檔號:PTV001
案名:遣送日俘日僑歸國
說明:此為1946年我國執行日軍及日僑遣返珍貴的歷史影像,除呈現當時分批遣送回日前,日人在臺灣街頭擺攤出售所屬物品外,還可見日人集中在基隆港碼頭搭乘遣返運輸艦艇之實況。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35年4月28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港口戒嚴、宵禁記憶
從1949年宣布戒嚴,到1987年解嚴,臺灣社會歷經長達38年戒嚴體制,實施嚴格軍事管制,原由憲法保障的人民各項基本權利,受到極大限縮與箝制。
戒嚴令的頒布、港口宵禁管制,尤其在作為重要軍事與海運進出口岸的要地,所有進出港口船隻都必須遵守宵禁規定及接受嚴格檢查管制,在宵禁時間,任何船舶不得進出港口,港口成為管制禁區,進出都需要通行證與臂章才能通行,這些就是屬於那個戒嚴年代的港口宵禁共同記憶。

檔號:A303000000B/0048/607.9/8
案名:有關戒嚴法規
說明:戒嚴令公布後,規定基隆、高雄、馬公、花蓮等四港,在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監護下,仍予開放;高雄、基隆兩港有明確宵禁時間,但可視情況延長或縮短。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48年7月22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315180000M/0041/062/003
案名:本局請領港口戒嚴地區長期通証
說明:因應戒嚴時期港口的戒嚴管制,工程單位進入港區進行夜間施工或搶修工程前,須依規定向南部、北部防守區司令,申請戒嚴通行證。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41年7月4、10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B5018230601/0038/560.1/4010
案名:臺灣各港口管制規定案
說明:戒嚴令施行後,高雄港聯合檢查處、海軍第三軍區司令部分別向上級請示,有關港口宵禁時間、通行管制規範之疑義,以釐清宵禁管制及彈性適用範圍。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39年8月6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315180000M/0035/028/002
案名:巡邏査道宵禁專案
說明:1949年臺灣省鐵路管理局依據戒嚴通行證規定,向臺灣防衛總司令部檢送高雄區與基隆區查道工人戒嚴通行臂章、通行證,作為識別標章。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38年5月31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外匯管制、走私委託
戰後政府為控制臺灣外匯,實行嚴格經濟管制措施。在進出口、外匯與出國嚴格管控大環境下,外國舶來品極其珍稀,因此造就高雄港與基隆港周邊成為「舶來品集散中心」。
在外匯、進出口管制與節約消費的年代,委託行利用高雄港與基隆港商船員進出港口之便,或駐臺美軍、美軍福利社、駐臺外交使節等免稅特權,作為舶來品集貨管道之一,委託行成為戒嚴管制下,臺灣時尚、流行的匯集地,更象徵著那些年曾經繁華興盛的雙港舶來品記憶。




檔號:AA07080000D/0050/A1-639/1
案名:商船船東及海員走私處分辦法
說明:1960年交通部為解決船員走私問題,規定船員攜帶限額物品入境時,應由船長統一列出清單,集中報關,違反規定者,依「商船船東及海員走私處分辦法」辦理。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49年8月17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303000000B/0052/467.1/0032
案名:黃牛勾結美軍套購物品
說明:1950-1970年代,政府考量駐臺美軍日常需求,特准設立美軍福利社,享有通關及免稅待遇,但卻經常發生福利社職員將物品攜出販售,或走私黃牛勾結美軍套購免稅物品,造成臺灣黑市交易氾濫問題。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52年月7月30日、55年4月2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B3750347701/0045/3131335/35
案名:重加檢討懲治走私條例規定之管制物品項目
說明:1950年代,政府為防止中共透過走私滲透破壞,詳細分析進出口走私主要地點、物品種類、來源、走私模式等,針對基隆港、高雄港,進行嚴格查緝行動,並破獲許多重大走私案件。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45年7月14、31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313000000G/0039/04990-001680/00001
案名:海關加強緝私辦法案
說明:政府為籌措八七水災災區重建經費,故加強走私查緝工作,以增加稅收,造成各地委託行受到嚴重打擊,因此委託商業同業公會聯合向政府陳情,以維生存。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48年10月30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200000000A/0050/31710/0006
案名:高雄港船員走私檢查與治安人員收取陋規費處理情形
說明:鑑於高雄港走私活動頻傳,重大走私案件屢遭查獲,涉案層級含括海關、警察、憲兵等一線執法單位,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緊急協調相關單位採取應變措施,以杜絕此走私歪風。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50年3月9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325000000E/0058/0042/1
案名:公路、機場、港口
說明:此為1968年基隆委託行影像,呈現當時代表流行、時尚的委託行真實樣貌,以及店內舶來品排設,客人試穿、挑選商品的景象。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57年8月30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美國大兵、酒吧歲月
1950-1970年代是冷戰對抗、國際衝突的動盪年代,韓戰與越戰改變美國世界戰略布局,從第七艦隊協防、軍事顧問團進駐臺灣,到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美軍協防司令部的成立,駐越美軍來臺渡假,以及因應美軍需求所出現的相關行業,成為山姆大叔與臺灣共同記憶的一部分。
第七艦隊協防臺灣期間,經常靠泊基隆與高雄兩港作定期的補給與維修,艦隊官兵透過「休息與復原」(Rest & Recuperation)制度,下船享受休假時光,多數官兵把時間花在雙港附近酒吧或軍官俱樂部,由此衍生出許多美軍涉外糾紛事件。國家檔案真實記錄下這些美國大兵在高雄港與基隆港所遺留下來的故事與足跡。



檔號:A303000000B/0054/426.1/86
案名:駐越美軍來華渡假地位
說明:越戰期間,臺灣成為越戰美軍主要渡假地點之一,美軍在臺地位待遇、安全、軍紀、涉外事件等,涉及雙方協定與管轄權。臺美雙方多次協調美軍休假接待、管理事項,並進行美軍住宿、娛樂消費意見統計。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54年12月14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307740900K/0053/559-2/1
案名:酒吧管理
說明:大量駐臺及來臺渡假美軍,使酒吧等相關行業興起,對應之管理措施及規定陸續頒布,酒吧經營及菸酒零售等,須經核可領有許可證,方准營業及販賣菸酒。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53年6月25日、12月29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為維護個資,影像做部份處理


檔號:A303000000B/0041/425.1/3
案名:美軍在台肇事違法
說明:此為臺灣省警務處針對1958年全臺涉外事件所進行之統計,呈現當時在臺美軍涉外事件及糾紛案件類型。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47年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303000000B/0050/425.1/11
案名:國家安全局彙誌美軍肇事案件(禍)
說明:1961年國家安全局彙送外交部有關美軍涉外事件類型資料表,其中查處彙整了不少當時在高雄市七賢三路及基隆市忠一路著名酒吧街,所發生之美軍消費糾紛等涉外事件。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50年8月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325000000E/0055/0036/1
案名:東亞、中東、中美洲外交專輯
說明:此為1966年由我國派員接待美軍來臺渡假士兵,隨行拍攝美軍士兵餐廳用餐、酒吧飲酒,以及與酒吧服務生、三輪車伕等之留影。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55年3月9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325000000E/0055/0036/1
案名:東亞、中東、中美洲外交專輯
說明:此為1966年由我國派員接待美軍來臺渡假士兵,隨行拍攝美軍士兵餐廳用餐、酒吧飲酒,以及與酒吧服務生、三輪車伕等之留影。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55年3月9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歷史印記、雙港古蹟
二戰期間盟軍轟炸臺灣,導致許多港口設施、建築物、碼頭、倉庫、臨港鐵路、起重機等,都遭受到輕重不一的損害。戰後政府積極修復高雄、基隆港口設施,但隨海運貿易增長,現代貨櫃運輸出現,貨櫃碼頭不斷改建、擴充,港口空間地貌隨之改變。
南北雙港不僅是臺灣對外交通與交流的窗口,更是臺灣歷史發展的縮影。基隆港具代表性的西岸碼頭倉庫群、海港大樓,以及高雄港舊倉庫群和停車場等,是展現雙港港口建設、歷史發展的軌跡與印記。

檔號:A700000000A/0039/044200/00048
案名:行政
說明:本圖標示出新濱碼頭、蓬萊商港區、苓雅商港區等倉庫群,圖中紅色區塊代表高雄港務局所轄已建或擬建倉庫,綠色則代表國營及民營企業承租的倉庫,可見現今蓬萊商港區活化再利用的1-10號碼頭棧庫群分布位置。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39年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325000000E/0049/0007/1
案名:1960農復會照片
說明:此為1960年高雄港空拍照,可清楚看到1947年重建的高雄港站,以及新濱碼頭、蓬萊商港區倉庫群、扇形車庫、臨港鐵路、高雄港史館等歷史建築。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49年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下載影片:海港大樓.mp4
檔號:C3260603001/0034/0002/003
案名:接收臺灣OCCUPATION OF FORMOSA
說明:此為1945年國軍抵達基隆港的珍貴歷史影像紀錄,可清楚看到二戰期間遭受盟軍轟炸受損及外牆彈痕累累的「基隆合同廳舍」,即戰後接收迄今的「海港大樓」。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34年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美國國家檔案暨文件署複製品)

下載影片:西岸碼頭倉庫群.mp4
檔號:C3260603001/0044/0002/010
案名:台海危機COMPOSITE ON ADMIRAL CARNEY'S REMARKS ON FORMOSAN SITUATION
說明:此為1955年大陳島軍民撤退抵達臺灣第一站基隆港碼頭的影片,可清楚看到當時西岸碼頭設施及建築樣貌,尤其是西岸碼頭倉庫群。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44年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美國國家檔案暨文件署複製品)
臺灣啟航
身為國際級港埠的高雄、基隆雙港,不僅肩負臺灣對外交通運輸重任,也提供船隻、船員、旅客進出、貨物裝卸,以及食物、飲水、燃油補給與船舶維修等整合性服務,由於完善的港埠設施及高效率的作業能力,還有一流的作業人才,不僅讓船舶重新獲得補給,同時滿載貨物在汽笛聲響與引水人領港下,再次自臺灣出發,航向世界。
本單元以「大船啟航」作為特展總結,象徵臺灣藉由南北雙港進而與世界鏈結。
整補待發、滿載前行
高雄港與基隆港為臺灣一級國際港埠,對內除擔任海陸聯結與貨物集散、轉運的任務外,也肩負臺灣對外連結世界的重要使命,提供船舶補給與維修服務等基礎機能。
日本統治時期高雄港與基隆港口設施已具規模,戰後全力復原,並因應航運需求與貨櫃新時代來臨,不斷擴建港口基礎設施,新建或擴建修造船廠,提供國內外大型船舶後勤維修,化身船舶再次啟航的支援推手。


檔號:B5018230601/0035/140.2/4010
案名:臺灣交通(第ㄧ輯)
說明:1946年臺灣警備總司令部彙整臺灣交通概況,載明高雄港與基隆港給水、供油設備數量及其使用現況。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35年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B5018230601/0035/140.2/4010
案名:臺灣交通(第ㄧ輯)
說明:臺灣省交通處調查戰後初期臺灣造船廠及鐵工廠的數量、所在地、被轟炸受損及工廠堪用等實況,以瞭解當時船舶維修補給能力。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35年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332410000K/0065/0110107/T00003
案名:高雄港碼頭(第五貨櫃儲運中心#74-#77碼頭新建工程第三次變更設計部分)
說明:因應海運貨櫃化運輸以及船舶大型化趨勢,分期興建大仁商港區貨櫃儲運中心,第一期工程為74-77號碼頭,同步規劃建置消防栓、制水閥、輸水管線及船舶給水栓等基礎設施。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65年6月12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315180000M/0066/214/009
案名:基隆港務局專用支線案
說明:此為擴建基隆港區所繪製之港區平面圖,除呈現港區西岸臨港鐵路與專用支線規劃外,也清楚標示出港區內各碼頭設施與給水栓的分布位置。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66年1月6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325000000E/0064/0063/1
案名:工程建設、空照
說明:此為1975年高雄港與基隆港修造船廠空拍照,呈現船塢中維修與建造的船舶,以及相關修造船舶設施。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64年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325000000E/0064/0063/1
案名:工程建設、空照
說明:此為1975年高雄港與基隆港修造船廠空拍照,呈現船塢中維修與建造的船舶,以及相關修造船舶設施。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64年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鳴笛出港、臺灣啟航
在港口附近的居民,對船舶汽笛聲,早已習以為常,但對其他民眾而言,此鳴笛聲有著一股特殊的吸引力。汽笛聲響可以在雷達或能見度受限時,發揮警示作用,也可提醒在港內或航道上所有船舶注意,有船正要進港或出港,請迴避,以免發生碰撞事故。
高雄港與基隆港不僅是臺灣與世界接軌的門戶,更是連結世界的重要節點,自雙港啟航的大船,承載著臺灣航向海洋、迎向世界的任務與願景。


檔號:A325000000E/0049/0007/1
案名:1960農復會照片
說明:此為1959年下水,當時國內所建造最大油輪,號稱「超級油輪」的「信仰號」,正由高雄港第一港口出港啟航,再次肩負起臺灣經濟發展的重任。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49年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A700000000A/0039/044200/00048
案名:行政
說明:此為1949年高雄港貨物進出口地區分布圖,詳細標示高雄港與世界其他國家交通貿易往來,以及進出口貿易金額、品項等。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38年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展場環景

「港灣記憶─臺灣南北雙港檔案特展」以高雄港與基隆港發展為題,展出自1913年至2004年間83件檔案,包含公文書、地圖、圖像、影音及相關文物等,展場中除設計港口相關情境模擬,營造沉浸式氛圍,更設計多項AR及VR等虛實整合互動。 本次「港灣記憶─臺灣南北雙港檔案特展」特別製作展場環景導覽,帶您重拾屬於雙港的時代記憶與動人故事。
相關影音

台灣公共建設檔案 基隆港
社團法人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
財團法人日月光文教基金會 提供
台灣公共建設檔案 高雄港上集 【荷蘭到日治時期的打狗港】
社團法人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
財團法人日月光文教基金會 提供
台灣公共建設檔案 高雄港中集 【台灣光復後的高雄港市】
社團法人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
財團法人日月光文教基金會 提供
台灣公共建設檔案 高雄港下集 【經濟起飛 高雄港市的工業建設】
社團法人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
財團法人日月光文教基金會 提供
沙灣世紀風華
基隆市文化局 提供
專書與文創

本書以臺灣南北雙港─高雄港與基隆港的發展為題,精選自1913至2004年近百年間共84件檔案,透過這些檔案,娓娓述說雙港的蛻變,以及在地記憶與動人故事。

今日基隆港、高雄港承載著不同時空的歷史記憶,為喚起民眾對港口的記憶,本局從國家檔案擷取碼頭工人、橋式起重機、貨櫃船、郵輪等港口元素,結合航海圖,將雙港地理位置與發展描繪於餐墊,透過饒富趣味的圖案,細細品味雙港的獨特意象。
圖片列表
檔案下載
- 展覽摺頁 PDF9.75MB
- 發布日期:109/10/21
- 最後更新時間: 113/11/26
- 點閱次數:3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