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灣記憶-臺灣南北雙港檔案特展
展覽資訊
展覽概述
臺灣四面環海,位於東亞主要航道上,透過港口連結海洋與世界,隨著時間的遞移,不同的人群、物產、文化在此交匯、融合,進而孕育出寶島臺灣獨特多元的風貌。過去有人冒險犯難飄洋過海來臺築夢,也有人遠渡重洋到外地尋夢,港口成為追夢的起點與開端。
1860年代,臺灣開港通商,這是對外經貿發展的重要「分水嶺」,也是臺灣國際地位轉變的開始,高雄港與基隆港逐漸從眾多港口脫穎而出,歷經日本統治時期與戰後的持續建設,終至成為南北兩大現代化國際港埠。南高雄、北基隆肩負著百餘年來臺灣邁向世界的重要角色,也承載了臺灣對外與海洋經貿發展的關鍵使命。
本次特展以臺灣南北雙港─高雄港與基隆港的發展為題,展出自1913-2004年近百年間共83件的檔案,透過這些檔案,娓娓述說雙港的蛻變,以及在地記憶與動人故事。
本展覽共分5大單元:
臺灣四面環海,位於東亞主要航道上,透過港口連結海洋與世界,隨著時間的遞移,不同的人群、物產、文化在此交匯、融合,進而孕育出寶島臺灣獨特多元的風貌。過去有人冒險犯難飄洋過海來臺築夢,也有人遠渡重洋到外地尋夢,港口成為追夢的起點與開端。
1860年代,臺灣開港通商,這是對外經貿發展的重要「分水嶺」,也是臺灣國際地位轉變的開始,高雄港與基隆港逐漸從眾多港口脫穎而出,歷經日本統治時期與戰後的持續建設,終至成為南北兩大現代化國際港埠。南高雄、北基隆肩負著百餘年來臺灣邁向世界的重要角色,也承載了臺灣對外與海洋經貿發展的關鍵使命。
本次特展以臺灣南北雙港─高雄港與基隆港的發展為題,展出自1913-2004年近百年間共83件的檔案,透過這些檔案,娓娓述說雙港的蛻變,以及在地記憶與動人故事。
本展覽共分5大單元:
鳥瞰雙港 | 大船入港 | 探索雙港 | 雙港記憶 | 臺灣啟航
展期資訊
展區
日期
時間
地址
新莊展次
2020 / 10 / 21 (三)~
2021 / 05 / 31 (一)
週一至週五
上午 9 時至下午 5 時
(例假日停展)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展覽廳
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 號北棟 1 樓
高雄展次
2021 / 07 / 19 (一)~
2021 / 11 / 12 (五)
週一至週五
上午 8 時30分至下午 4 時 30 分
(例假日及國定假日休館)
高雄港港史館
高雄市鼓山區蓬萊路3號
展覽學習單
雙港檔案
鳥瞰雙港
清代臺灣開港通商後,不僅改變對外經貿型態,也開啟南「打狗」、北「鷄籠」港的新頁。歷經日本統治時期,基隆港成為臺日往來的「帝國玄關」,高雄港也成為前進東南亞的「南進基地」,但在二次大戰期間遭受到盟軍無情轟炸破壞。戰後雙港的復原與擴建,伴隨臺灣經濟起飛,再一次讓雙港成長轉型為國際大港。
本單元以時間為縱軸,運用地圖與照片,呈現臺灣南北雙港不同時期的空間地貌轉變,以及「依海而生」所形成的港市互動發展樣態。
從「打狗」到「高雄」國際大港
「打狗」,一個原先「門甚窄,僅容一艦」及僅供烏魚季節性捕撈與停泊避風小漁港,到19世紀中葉開港通商後,連結世界、躍上國際舞台,1895年後,因應日本殖產興業政策及加速臺灣各項資源開發下,臺灣總督府陸續展開港灣調查,1908年起執行三期築港工程,進而成為中南部米糖輸出要港,1930年代結合戰時日本軍需工業與南進需求,更讓高雄轉型成為重工業城市。
二戰期間盟軍的轟炸破壞與戰後政府的積極復原、建設,以及伴隨經貿快速發展,1960年代興起的貨櫃運輸革命,高雄港再次成功蛻變、華麗轉身,一躍成為南臺灣最重要之國際貨櫃商港。
打狗築港計畫圖
檔號:A315180000M/0001/029/005
案名:用地關係書類
說明:本圖是打狗港第二期(1912-1937年)築港工程計畫圖,圖中黑色虛線代表第二期工程規劃區域,黑色實線代表第一期(1908-1912年)工程範圍,藍色虛線為港內外航道水深標示,圖中多數鹽田地帶,經填海造陸,已成打狗新商港區。
檔案產生日期:大正2年(1913)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高雄築港平面圖
檔號:00010520028
說明:本圖是1930年代後期高雄港區擴大及新市街填築完成後的平面圖,範圍包含今鹽埕區西南側、苓雅寮南側,遠及戲獅甲。圖中編號1-10為主要官方(包含州廳、市役所、郵便局等)位置,紅色長形方塊即為現今蓬萊商港區棧庫群。
檔案產生日期:昭和12年(1937)1月25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高雄港岸壁及停車場
說明:此為1920年代所發行的高雄港繪葉書(明信片),除呈現高雄港停車場、臨港鐵道、扇形車庫外,並可見港內停泊大型貨輪,以及碼頭倉庫設施等實況。
檔案產生日期:大正年間(1920年代)
檔案管有機關: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高雄港務分公司
大日本職業別明細圖─高雄市
檔號:KH2015.001.016
說明:本圖呈現1929年高雄港歷經築港工程與市區重劃後,港區及其周邊空間地貌變化,清楚標繪港區周邊重要官方建物及工商業發展分布概況。
檔案產生日期:昭和4年(1929)11月5日
檔案管有機關: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觀光的高雄市
檔號:2004.020.0035
說明:本圖以鳥瞰方式繪製高雄港築港建設後的樣貌,濱線、臨港鐵路、高雄港車站、第一、第二碼頭,以及棋盤式新市街,大致完成,港區發展從今鹽埕區逐漸拓展至苓雅與前金區。
檔案產生日期:昭和10年(1935)9月21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鳥瞰打狗港
檔號:A0167_00_00
說明:此為打狗港第二期(1912-1937年)築港工程進行中的照片,連結海陸運輸的「濱線」、打狗港停車場、新濱町碼頭、哨船頭新市街,以及第二碼頭岸壁,已大致成形。
檔案產生日期:大正5年(1916)
檔案管有機關: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美軍高雄港測繪圖
說明:本圖為二戰末期美軍為執行轟炸任務所繪製的高雄港地圖,除清楚標示出港區地形、地物外,更鎖定在1930年代因應軍需工業,所建置的煉油、製鋁、水泥、化工、造船等重化工業區域。
檔案產生日期:1945年
檔案管有機關:Courtesy of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Librarie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俯瞰哈瑪星
檔號:A325000000E/0050/0008/1
案名:1961農復會照片
說明:此照片大約是從今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往高雄港俯瞰拍攝,涵蓋範圍包含人字型的濱線、臨港鐵路、高雄港站、扇形車庫及蓬萊港區等,呈現1961年高雄港的樣貌。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50年8月12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從「鷄籠」到「基隆」國際大港
「鷄籠」,從一個「三面叢山峻嶺,土產無出」,以漁耕為主的小港漁村,蛻變成為北臺灣最重要的通商港埠。1895年後,以其「位居南海要衝」、「為日後殖產興業發達」、「地近日本本國」的優越地理位置,陸續進行港區氣象、潮汐觀測、潮流、波力試驗和海陸測量等工作;1899年起,先後展開四期築港工程,肩負起臺灣與日本連結的海運重任。
二戰期間盟軍的轟炸破壞,戰後政府的復原建設,伴隨經貿快速發展,以及1960年代興起的貨櫃運輸革命,基隆港成功轉型、風華再現,一躍成為北臺灣最重要的國際貨櫃商港。
俯瞰基隆港
檔號:A325000000E/0056/0058/1
案名:石門水庫、台北市、淡水、板橋林家花園、基隆市、野柳風景區、慈湖
說明:第一張為基隆市區及內港照片,呈現港區內各式船舶停靠、東岸客運大樓、西岸海港大樓與倉庫群,及興建中的西岸聯外高架道路。第二張則可見西17、18號碼頭倉庫,以及基隆外港第一突堤貨櫃碼頭。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62年7月25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基隆港西岸碼頭
檔號:T020302_04_0315
說明:此為1919年基隆港西2、西3碼頭貨船停靠裝卸情況,除可看到第一代倉庫群樣貌,亦可見碼頭上已採用近代化的軌道式電動起重機設施。
檔案產生日期:大正8年(1919)
檔案管有機關: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基隆市街圖
檔號:A315180000M/0018/029/001
案名:用地關係書類
說明:此為1923年基隆市街圖,可看到當時港區的整體建設,其中西岸1-4號倉庫群已建置完成,東岸棋盤式市街亦已成形。
檔案產生日期:大正12年(1923)3月9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大日本職業別明細圖─基隆市
檔號:T2018.002.1147
說明:本圖呈現1933年基隆港歷經築港工程與市區重劃後,港區及其周邊空間地貌變化,清楚標繪港區周邊重要官方建物及工商業發展分布概況。
檔案產生日期:昭和8年(1933)
檔案管有機關: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基隆市大觀
檔號:2001.008.1755
說明:本圖以鳥瞰方式完整描繪基隆港市全貌,清楚呈現港區建設完成的碼頭、倉庫、棋盤式新市街、鐵道、重要建物,以及內外港各式船舶停泊情形。
檔案產生日期:昭和9年(1935)
檔案管有機關: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美軍基隆港測繪圖
說明:本圖為二戰末期美軍為執行轟炸任務所繪製的基隆港地圖,除清楚標示港區地形、地物外,也標繪出港區中軍工廠、煤炭儲存場、造船廠等重要軍事設施位置。
檔案產生日期:1945年
檔案管有機關:Courtesy of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Librarie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基隆港外港碼頭擴建工程
檔號:A325000000E/0041/0021/1
案名:SP農復會照片
說明:此為1955年基隆港外港擴建工程,可清楚看到基隆外海地標基隆嶼、東西岸防波堤燈杆、正在施工的築港工人、載運水泥卡車,以及臨時鋪設的板車軌道和協助拖運的牛隻。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44年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大船入港
大船入港是一種「滿載而歸」與「希望」的象徵,響亮的汽笛聲代表著滿載貨物與旅客的大船將要駛入港區,不僅帶來產業與經濟發展的機會,也啟動「依港而生」人們的日與夜。
引水人整裝出發,搭乘小艇搏命登船領航,安全引領大船入港停靠,檢疫人員把關人船查驗,降低病媒傳播機率,報關行接受委託辦理進出口貨物通關,船務代理代辦船舶、貨物進出口的業務,碼頭工人忙碌穿梭於船艙、倉庫間,揮汗辛勤搬運貨物,他們共同扛起臺灣經貿與南北雙港發展的重任,各司其職、分工合作,串聯起大船從入港到靠岸的各項事務與工作。
本單元以「依港而生」的工作者為主角,透過國家檔案述說屬於他們的故事。
航海禮儀、海上規則
1912年,世界上最奢華的「夢幻之船」—「鐵達尼號」船難事件,促使國際間開始注意海上航行安全與通訊國際規範,以避免船舶在海上發生碰撞或船難事故。1914年由英國發起在倫敦召開「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問題」會議,制定第一個航行安全國際公約,之後我國以締約國身分參與多次修訂,該公約規定船舶海上瞭望、安全速限、避碰措施、狹窄水域、分道航行區、船舶相遇等航行準則。
因此,為預防與減少船舶碰撞可能發生,舉凡船舶燈號、旗號、笛號到通訊電報,都成為船員入門必備的基本職能,也是必須熟知的航海禮儀與海上規則。
國際信號旗
檔號:B5018230601/0034/002.6/4010.2
案名:臺灣光復案專輯
說明:國際信號旗是國際間船舶的通用旗語,可讓船艦快速清晰表明意圖,並提供識別。1946年中國戰區臺灣美軍聯絡組照會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由日本駛往臺灣的美艦均懸掛有盟軍統帥部旗幟,該旗與國際信號O字旗類似,希望轉知我國相關單位,以免產生混淆誤會。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35年1月18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海上高手、引水領航
「引水人」,又稱領港員、帶水、領航員或領水員等,日文稱「水先人」。臺灣開港後,清朝海關制訂「引水章程」。日本統治時期頒布「水先規則」,分別在高雄港與基隆港實施領港制度。戰後我國公布「引水法」,規定外國500噸以上商船須強制領港。
「引水人」必須具備高度專業知識與實務經驗,除要熟悉領航港口季節天候、海底與地面地形輪廓、水深分布、淺礁所在、碼頭長短與方向外,更須熟知港區作業習慣及動態,不僅是肩負國門航行安全領航高手,更是船舶入港人工導航系統。因此,需具備長年豐富航行經驗,並經嚴格國家特種考試與實習後,才能勝任此一高危險性、高專業性,被譽為討海人「最高榮譽」的領港工作。
基隆港引水旗號
檔號:A325000000E/0066/S118/1
案名:機場、港口
說明:依「引水法」規定略以,在強制引水區域,外國500噸以上、我國1,000噸以上船舶,須強制實施領航。引水船及接受領航船舶均須懸掛國際信號旗,現今則已改用無線電進行溝通。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77年2月12日
檔案來源:行政院新聞局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港口檢疫、疫病阻絕
近代檢疫制度的建立,主要是為了防範傳染病跨域傳播擴散。1899年臺灣總督府根據日本國內「海港檢疫法」,制定「臺灣檢疫規則」,1900年發布海港檢疫官制,奠定港口檢疫基礎。戰後,經由人船所帶入的疫病,曾一度使臺灣陷入霍亂、鼠疫等傳染病大流行危機之中,政府採取緊急防疫對策,設置臺灣檢疫總所,加強檢疫機關功能。
伴隨臺灣國際經貿日益發展,人船貨物進出不斷遽增下,肩負國門防疫與「阻絕境外」第一道檢疫防線,亦須隨之加以調整。而從國際港埠檢疫所的設立、人員組織、法規制度等調整經過,呈現出我國因應頻繁國際貿易往來,在港口檢疫上的與時俱進。
傳染病疫情失控報告
檔號:A386000000A/0035/6/2
案名:電請改進本省檢疫工作由
說明:戰後中國大陸鼠疫、霍亂等傳染病疫情嚴峻,疫病隨人貨頻繁往來,開始侵入臺灣。臺灣省參議會駐會委員視察檢疫總所之檢疫工作實況後,提出檢疫工作缺失與疫情擴散報告。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35年7月2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基隆港檢疫錨地
檔號:A313410100K/0073/808410/01
案名:碼頭設備
說明:此為基隆造船廠計畫遷移至正濱漁港的港區使用狀況圖,圖中明確標示出基隆外港的檢疫錨地,進港船舶依規定須先停泊於外海錨地,或進港後停泊於外港檢疫錨地,等待檢疫。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74年1月5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防鼠盾
檔號:A325000000E/0058/0042/1
案名:公路、機場、港口
說明:此為基隆港西30號碼頭靠泊大型商船Taipei Victory號,船艉纜繩上依規定懸掛防鼠盾,防止鼠類傳播病菌,或上船咬斷電氣線路,危及航行安全。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57年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報關進出、船務代理
1860年代臺灣開港通商,淡水和打狗分別設立海關稅務司署,凡船舶進出港口皆須先向海關申報、課稅。日本統治時期,基隆港與高雄港成為臺灣南北兩大通商口岸,除了肩負港務運作外,也是海關執行進出口監管的重要關口。海關兩大任務為查緝走私與課徵關稅,實務上為船舶檢查、碼頭巡緝及通關作業。
戰後臺灣報關行林立,除了接受業主委託代辦申報貨物進出口通關業務,也扮演海關與進出口商間的橋梁。船務代理接受船舶運送業委託,在約定授權範圍內,以委託人名義,代為處理船舶客貨運送及其相關業務。
外銷品原料退稅沖帳申請表及進出口證明
檔號:A313450000K/0050/311-1/9
案名:報關及關稅
說明:從中興紙業原料退稅沖帳申請書及進出口證明,可看到因應當時局勢,徵收的防衛捐、港工捐,以及貨物報關、進出口完稅證明等報關程序。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49年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立人報關行營利事業登記證暨營業執照
檔號:A307740000K/0060/175004/1
案名:立人行試辦高雄報關業務
說明:臺灣省菸酒公賣局高雄分局為提升報關業務效率,提出新增立人報關行加入該分局委託報關業務,此為立人報關行營業執照及營利事業登記證影本。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58年8月1日、10月7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船舶代理行登記辦法
檔號:A315200000M/0037/0625/1
案名:船務代理行管理辦法
說明:戰後初期基隆港務局為整頓船舶代理行,訂定船舶代理行登記辦法,明訂應遵守規定、資格及登記期限,未依規定重新辦理登記者,將嚴加取締並勒令停業。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37年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無名英雄、碼頭工人
碼頭工人,俗稱「苦力」(Coolie),在沒有現代機械化、貨櫃化出現之前,船運貨物裝卸都必須仰賴「苦力」辛苦往返於封閉悶熱的船艙、搖晃危險的木棧橋及倉庫之間,在貨物運輸體系中扮演著重要協力角色。
戰後高雄港碼頭曾因地域分類,發生霸占地盤與利益衝突糾紛;基隆港也因碼頭工會組織長期主導所有碼頭勞力與工作派遣,加上隊班長選任、工作安排與工資分配等問題,而產生許多積弊與不滿,這些碼頭工人的辛勤故事真實地在南北雙港中上演。
探索雙港
肩負臺灣經濟發展的高雄、基隆雙港,在二戰期間遭受盟軍轟炸,加上日軍為防止盟軍登陸臺灣,自沉船艦於南北雙港入口處,嚴重癱瘓了臺灣對外航運交通。
戰後,政府為儘速恢復對外航運,投入雙港沉船打撈,因而造就拆船業的興起,高雄港成為廢沉船生命的終點站與拆船業基地,「拆船王國」美譽,傳遍世界。自1960年代起,因應國家政策調整與產業發展需要,融合自由貿易區、免稅區與工業區等機能,世界首創加工出口區在高雄港出現;此時,世界貨櫃浪潮襲來,政府啟動貨櫃碼頭建設計畫,南北雙港轉型成為國際一流貨櫃商港,成功帶領臺灣經貿產業發展航向國際。
本單元以雙港發展歷程,述說在時代巨輪推進下,港市互動與產業轉型的多元樣貌。
海陸聯運、港市互動
港口與鐵路是近代臺灣內外運輸不可或缺的基礎工程與驅動火車頭。19-20世紀中葉臺灣南北港埠空間形式,逐漸形成以碼頭結合倉庫和鐵路構成海陸聯運模式。
歷經戰後港口與臨港鐵路的復原與擴建、1960年代南北雙港貨櫃運輸新時代的來臨,海陸聯運模式開始轉變,貨櫃專用碼頭建置,橋式起重機成為貨櫃裝卸作業要角,搭配貨櫃拖車、高速公路興建,以及港口聯外快速道路新建等,新型態海陸聯運與港市互動產生劇烈改變。
打狗停車場設計圖
檔號:A315180000M/0001/029/005
案名:用地關係書類
說明:1913年配合打狗港第二期築港工程,併同規劃將縱貫鐵道往東南方向延伸到新填築的「第二碼頭」,也就是現在高雄港蓬萊商港區1-10號碼頭,海陸聯運模式漸趨成形。
檔案產生日期:大正2年(1913)4月5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基隆牛稠港臨港鐵道延伸設計圖
檔號:A315180000M/0008/029/001
案名:用地關係書類
說明:1919年配合牛稠港卸貨碼頭築港工程進行,計劃從基隆車站延伸鐵道至牛稠港,以方便貨物裝卸運輸。
檔案產生日期:大正8年(1919)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基高臨港鐵路規劃評估
檔號:A315180000M/0059/120/010
案名:港口碼頭興建岸邊鐵路案
說明:1970年臺灣省交通處為增進港口疏運效能與減輕貨商負擔,並配合高雄港與基隆港貨櫃運輸需求,經專案小組研討後,提出臨港鐵路整修及新建改善建議。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59年10月13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打撈沉船、拆船王國
二戰期間南北雙港受到盟軍轟炸,加上日軍為阻止盟軍登陸,自沉船艦於港口,造成港區出現大量沉船,影響船舶通行。戰後政府為了恢復港口運輸機能,便利重要物資進出口,因此頒布獎勵沉船打撈辦法,鼓勵民間通報沉船物資及共同參與清港工作,使得臺灣沉船打撈產業迅速發展崛起。
臺灣從戰後初期的航道恢復、沉船打撈,到1970年代成為國際拆船業重心,贏得「拆船王國」的美譽,再到1980年代從巔峰走向沒落,「沉船」與「拆船」成為鏈結戰後臺灣港口漸次復原、發展與拆船業興衰的歷史印記。
拆船廢鋼訂購合約
檔號:A313480000K/0076/598-65-005/1
案名:委購廢鐵
說明:此為唐榮鐵工廠股份有限公司與高雄拆船業者簽訂的廢鋼訂購合約,合約中載明拆船廢鋼厚度規格、數量及價格,是臺灣拆船全盛期鋼胚來源之一。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75年12月31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軍商漁港、艦艇船舶
日本統治時期的高雄港與基隆港,除分別肩負臺灣與日本及對外貿易的交通重任外,更是臺灣南北軍事要港、商港,以及沿岸、近海、遠洋漁業基地。因此,大型商船、軍艦、漁船往來穿梭交會,早已是雙港日常景緻。
之後,雙港歷經戰後的接收、1949年大撤退、1950年代美軍協防、第七艦隊進駐、美援物資進口,以及隨後我國經貿、國防發展,蛻變為結合軍、工、商、漁功能的綜合性港口,港區中常見各式海軍艦艇、大小漁船、貨輪、油輪、貨櫃輪、郵輪等進出靠泊之景象。
加工出口、倉儲物流
臺灣經濟發展從1950年代「進口替代」時期,轉型至1960年代「出口擴張」時期。1966年首創結合自由貿易區與工業區兩種機能的產業群聚區—「高雄加工出口區」,在高雄港中島商港區誕生,為締造「臺灣經濟奇蹟」與高雄港轉型發展,奠下良好發展基礎。
政府以經濟特區作為帶動國家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策略,創設高雄加工出口區,高雄港憑藉位居亞太地區地理核心及毗鄰小港國際機場等優越地理區位,扮演產業轉型火車頭的角色,引領臺灣往資本技術密集產業邁進,再逐步規劃朝向產品轉運、倉儲、分裝、發貨之整合性現代化、機械化與自動化倉儲物流中心發展。
加工出口區設置管理條例
檔號:A200000000A/0054/2081702/0038
案名:經濟部加工出口區設置管理條例
說明:為促進投資及發展國際貿易,依加工出口區設置管理條例規定,外銷事業經核准得在加工出口區進行製造加工、組裝、倉儲、運輸、裝卸、包裝、修配等事業。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54年1月25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高雄港區平面圖
檔號:A315180000M/0068/214/019
案名:高雄港務局專用支線案
說明:本圖呈現1960-1970年代先後擴建完成的高雄港中島新商港區第一貨櫃中心、高雄加工出口區及前鎮商港區第二貨櫃儲運中心等港區建設。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68年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高雄港倉儲轉運專區
檔號:A100000000A/0085/511/1
案名:代表(一般、修憲)提案
說明:1996年,配合發展臺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國民大會代表聯署提案,希望政府儘速完成高雄加工出口區轉型為倉儲轉運專區,配合高雄港多功能經貿園區之發展,帶動臺灣整體經濟發展。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85年9月16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貨櫃積木、海運巨舶
1960年代起,世界興起一波貨櫃運輸新革命,澈底改變全球海陸運輸模式與結構,貨物運輸全面朝向標準化、自動化、效率化之全新運輸模式發展。
臺灣在1970-1980年代順應世界貨櫃化潮流發展趨勢,積極投入貨櫃運輸與港口建設,分期興建高雄與基隆港貨櫃專用碼頭,並擴大碼頭軟硬體設施,加上長榮、陽明等海運公司崛起,積極投入全貨櫃輪建造,布建全球貨櫃定期航線下,締造高雄港世界第三大貨櫃港、基隆港世界第七大貨櫃港的殊榮與輝煌紀錄。
基隆港雜貨碼頭改建貨櫃碼頭
檔號:A329000000G/0067/E-7.1.1-1/01
案名:基隆港港務
說明:隨著臺灣經貿發展,基隆港貨櫃運量不斷成長,發生船席不足之壅塞現象,但囿於本身腹地有限,已難新建貨櫃碼頭,因此僅能就現有西18、21及東9雜貨碼頭進行改建,以紓解貨櫃發展瓶頸。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74年8月12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高雄港貨櫃碼頭
檔號:A325000000E/0087/S59/1
案名:高雄港
說明:此為長榮海運租用高雄港大仁商港區79-81號專用貨櫃碼頭,靠泊於80號碼頭正在進行裝卸的為長榮海運全貨櫃輪EVER UNIQUE。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87年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提高基隆高雄港貨物裝卸能量計畫
檔號:A315180000M/0062/084/005
案名:執行提高基隆高雄港貨物裝卸能量計畫及報告案
說明:臺灣省政府為因應高雄與基隆兩港進出口貨物量遽增,規劃提高兩港裝卸運能,增加泊船席數,並完成基隆港第二突堤貨櫃碼頭及高雄港第二貨櫃儲運中心,全面提升貨櫃進出口裝卸量能。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62年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雙港記憶
四面環海的臺灣,港口就是對外交通與文化交流的窗口,每個發展階段所呈現的地景樣貌,除了是臺灣歷史文化發展的縮影,也承載了許多人的回憶。
日本戰敗後,高雄港、基隆港成為在臺日人遣返與在外臺灣人返家指定的口岸,離別、返鄉的惆悵,糾結在此雙港記憶中。1949年臺灣實施戒嚴,高雄港與基隆港屬於宵禁的管制禁區;在外匯管制的年代,委託行成為舶來品代名詞與流行時尚的象徵。冷戰期間,南北雙港成為美國艦隊維修、補給的基地,由美國大兵所帶來的獨特酒吧文化,結合雙港歷史古蹟印記,也成為雙港過往歲月與共同記憶的一部分。
本單元以「人物」、「記憶」、「古蹟」,再現雙港記憶中不同時代、不同人群的動人故事。
日人遣返、臺人返籍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結束在臺統治。大批在臺日軍與日人,遵照臺灣警備總司令部之命令,攜帶每人規定物品及數量,黯然從全臺各地往高雄港與基隆港集中等待遣返,沿途風景成為他們告別臺灣的最後一幕。
此外,在二戰期間前往日本或被徵用的臺人,戰後也面臨必須被集中遣送回籍的命運,並以高雄港與基隆港作為主要登岸港口。思鄉的惆悵,返家的艱辛,匯聚在這無情戰火與大時代動盪下,大海成為回家最遙遠的距離,港口成為返家最奢侈的想望。
基高雙港日人遣返海運順序及集中之規定
檔號:B5018230601/0034/002.6/4010.2
案名:台灣光復案專輯
說明:戰後為遣返在臺日人,我國與盟軍統帥部議定遣送日軍、日僑歸國計畫,指定高雄、基隆兩港作為分批遣送集中港口,並規定每日遣返日軍人數上限及遣返順序。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34年12月28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留日臺人載運返臺
檔號:A202000000A/0034/172-1/0853
案名:在日臺僑遣送回籍
說明:留日臺人返籍,由盟軍統帥部轉令日本政府提供交通工具、食宿、返臺人員名冊,再配合由基隆港開出遣返日僑船艦,統一集中載運回臺。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36年3月28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影片下載:日軍及日僑遣返.mp4
日軍及日僑遣返
檔號:PTV001
案名:遣送日俘日僑歸國
說明:此為1946年我國執行日軍及日僑遣返珍貴的歷史影像,除呈現當時分批遣送回日前,日人在臺灣街頭擺攤出售所屬物品外,還可見日人集中在基隆港碼頭搭乘遣返運輸艦艇之實況。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35年4月28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港口戒嚴、宵禁記憶
從1949年宣布戒嚴,到1987年解嚴,臺灣社會歷經長達38年戒嚴體制,實施嚴格軍事管制,原由憲法保障的人民各項基本權利,受到極大限縮與箝制。
戒嚴令的頒布、港口宵禁管制,尤其在作為重要軍事與海運進出口岸的要地,所有進出港口船隻都必須遵守宵禁規定及接受嚴格檢查管制,在宵禁時間,任何船舶不得進出港口,港口成為管制禁區,進出都需要通行證與臂章才能通行,這些就是屬於那個戒嚴年代的港口宵禁共同記憶。
臺灣省戒嚴令
檔號:A303000000B/0048/607.9/8
案名:有關戒嚴法規
說明:戒嚴令公布後,規定基隆、高雄、馬公、花蓮等四港,在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監護下,仍予開放;高雄、基隆兩港有明確宵禁時間,但可視情況延長或縮短。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48年7月22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戒嚴時期港口通行證
檔號:A315180000M/0041/062/003
案名:本局請領港口戒嚴地區長期通証
說明:因應戒嚴時期港口的戒嚴管制,工程單位進入港區進行夜間施工或搶修工程前,須依規定向南部、北部防守區司令,申請戒嚴通行證。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41年7月4、10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外匯管制、走私委託
戰後政府為控制臺灣外匯,實行嚴格經濟管制措施。在進出口、外匯與出國嚴格管控大環境下,外國舶來品極其珍稀,因此造就高雄港與基隆港周邊成為「舶來品集散中心」。
在外匯、進出口管制與節約消費的年代,委託行利用高雄港與基隆港商船員進出港口之便,或駐臺美軍、美軍福利社、駐臺外交使節等免稅特權,作為舶來品集貨管道之一,委託行成為戒嚴管制下,臺灣時尚、流行的匯集地,更象徵著那些年曾經繁華興盛的雙港舶來品記憶。
高雄港治安人員收取陋規費案
檔號:A200000000A/0050/31710/0006
案名:高雄港船員走私檢查與治安人員收取陋規費處理情形
說明:鑑於高雄港走私活動頻傳,重大走私案件屢遭查獲,涉案層級含括海關、警察、憲兵等一線執法單位,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緊急協調相關單位採取應變措施,以杜絕此走私歪風。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50年3月9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基隆委託行
檔號:A325000000E/0058/0042/1
案名:公路、機場、港口
說明:此為1968年基隆委託行影像,呈現當時代表流行、時尚的委託行真實樣貌,以及店內舶來品排設,客人試穿、挑選商品的景象。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57年8月30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美國大兵、酒吧歲月
1950-1970年代是冷戰對抗、國際衝突的動盪年代,韓戰與越戰改變美國世界戰略布局,從第七艦隊協防、軍事顧問團進駐臺灣,到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美軍協防司令部的成立,駐越美軍來臺渡假,以及因應美軍需求所出現的相關行業,成為山姆大叔與臺灣共同記憶的一部分。
第七艦隊協防臺灣期間,經常靠泊基隆與高雄兩港作定期的補給與維修,艦隊官兵透過「休息與復原」(Rest & Recuperation)制度,下船享受休假時光,多數官兵把時間花在雙港附近酒吧或軍官俱樂部,由此衍生出許多美軍涉外糾紛事件。國家檔案真實記錄下這些美國大兵在高雄港與基隆港所遺留下來的故事與足跡。
歷史印記、雙港古蹟
二戰期間盟軍轟炸臺灣,導致許多港口設施、建築物、碼頭、倉庫、臨港鐵路、起重機等,都遭受到輕重不一的損害。戰後政府積極修復高雄、基隆港口設施,但隨海運貿易增長,現代貨櫃運輸出現,貨櫃碼頭不斷改建、擴充,港口空間地貌隨之改變。
南北雙港不僅是臺灣對外交通與交流的窗口,更是臺灣歷史發展的縮影。基隆港具代表性的西岸碼頭倉庫群、海港大樓,以及高雄港舊倉庫群和停車場等,是展現雙港港口建設、歷史發展的軌跡與印記。
高雄港平面圖
檔號:A700000000A/0039/044200/00048
案名:行政
說明:本圖標示出新濱碼頭、蓬萊商港區、苓雅商港區等倉庫群,圖中紅色區塊代表高雄港務局所轄已建或擬建倉庫,綠色則代表國營及民營企業承租的倉庫,可見現今蓬萊商港區活化再利用的1-10號碼頭棧庫群分布位置。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39年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高雄港空拍照
檔號:A325000000E/0049/0007/1
案名:1960農復會照片
說明:此為1960年高雄港空拍照,可清楚看到1947年重建的高雄港站,以及新濱碼頭、蓬萊商港區倉庫群、扇形車庫、臨港鐵路、高雄港史館等歷史建築。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49年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下載影片:海港大樓.mp4
海港大樓
檔號:C3260603001/0034/0002/003
案名:接收臺灣OCCUPATION OF FORMOSA
說明:此為1945年國軍抵達基隆港的珍貴歷史影像紀錄,可清楚看到二戰期間遭受盟軍轟炸受損及外牆彈痕累累的「基隆合同廳舍」,即戰後接收迄今的「海港大樓」。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34年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美國國家檔案暨文件署複製品)
下載影片:西岸碼頭倉庫群.mp4
西岸碼頭倉庫群
檔號:C3260603001/0044/0002/010
案名:台海危機COMPOSITE ON ADMIRAL CARNEY'S REMARKS ON FORMOSAN SITUATION
說明:此為1955年大陳島軍民撤退抵達臺灣第一站基隆港碼頭的影片,可清楚看到當時西岸碼頭設施及建築樣貌,尤其是西岸碼頭倉庫群。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44年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美國國家檔案暨文件署複製品)
臺灣啟航
身為國際級港埠的高雄、基隆雙港,不僅肩負臺灣對外交通運輸重任,也提供船隻、船員、旅客進出、貨物裝卸,以及食物、飲水、燃油補給與船舶維修等整合性服務,由於完善的港埠設施及高效率的作業能力,還有一流的作業人才,不僅讓船舶重新獲得補給,同時滿載貨物在汽笛聲響與引水人領港下,再次自臺灣出發,航向世界。
本單元以「大船啟航」作為特展總結,象徵臺灣藉由南北雙港進而與世界鏈結。
整補待發、滿載前行
高雄港與基隆港為臺灣一級國際港埠,對內除擔任海陸聯結與貨物集散、轉運的任務外,也肩負臺灣對外連結世界的重要使命,提供船舶補給與維修服務等基礎機能。
日本統治時期高雄港與基隆港口設施已具規模,戰後全力復原,並因應航運需求與貨櫃新時代來臨,不斷擴建港口基礎設施,新建或擴建修造船廠,提供國內外大型船舶後勤維修,化身船舶再次啟航的支援推手。
高雄港第五貨櫃中心船舶油、水供應設備
檔號:A332410000K/0065/0110107/T00003
案名:高雄港碼頭(第五貨櫃儲運中心#74-#77碼頭新建工程第三次變更設計部分)
說明:因應海運貨櫃化運輸以及船舶大型化趨勢,分期興建大仁商港區貨櫃儲運中心,第一期工程為74-77號碼頭,同步規劃建置消防栓、制水閥、輸水管線及船舶給水栓等基礎設施。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65年6月12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基隆港平面圖
檔號:A315180000M/0066/214/009
案名:基隆港務局專用支線案
說明:此為擴建基隆港區所繪製之港區平面圖,除呈現港區西岸臨港鐵路與專用支線規劃外,也清楚標示出港區內各碼頭設施與給水栓的分布位置。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66年1月6日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高雄港與基隆港修造船廠空拍
檔號:A325000000E/0064/0063/1
案名:工程建設、空照
說明:此為1975年高雄港與基隆港修造船廠空拍照,呈現船塢中維修與建造的船舶,以及相關修造船舶設施。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64年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高雄港與基隆港修造船廠空拍
檔號:A325000000E/0064/0063/1
案名:工程建設、空照
說明:此為1975年高雄港與基隆港修造船廠空拍照,呈現船塢中維修與建造的船舶,以及相關修造船舶設施。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64年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鳴笛出港、臺灣啟航
在港口附近的居民,對船舶汽笛聲,早已習以為常,但對其他民眾而言,此鳴笛聲有著一股特殊的吸引力。汽笛聲響可以在雷達或能見度受限時,發揮警示作用,也可提醒在港內或航道上所有船舶注意,有船正要進港或出港,請迴避,以免發生碰撞事故。
高雄港與基隆港不僅是臺灣與世界接軌的門戶,更是連結世界的重要節點,自雙港啟航的大船,承載著臺灣航向海洋、迎向世界的任務與願景。
「超級油輪—信仰號」啟航
檔號:A325000000E/0049/0007/1
案名:1960農復會照片
說明:此為1959年下水,當時國內所建造最大油輪,號稱「超級油輪」的「信仰號」,正由高雄港第一港口出港啟航,再次肩負起臺灣經濟發展的重任。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49年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高雄港貨物進出口地區統計圖
檔號:A700000000A/0039/044200/00048
案名:行政
說明:此為1949年高雄港貨物進出口地區分布圖,詳細標示高雄港與世界其他國家交通貿易往來,以及進出口貿易金額、品項等。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38年
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展場環景
「港灣記憶─臺灣南北雙港檔案特展」以高雄港與基隆港發展為題,展出自1913年至2004年間83件檔案,包含公文書、地圖、圖像、影音及相關文物等,展場中除設計港口相關情境模擬,營造沉浸式氛圍,更設計多項AR及VR等虛實整合互動。 本次「港灣記憶─臺灣南北雙港檔案特展」特別製作展場環景導覽,帶您重拾屬於雙港的時代記憶與動人故事。
相關影音
特展宣傳短片
VIDEO
台灣公共建設檔案 基隆港
社團法人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
財團法人日月光文教基金會 提供
VIDEO
台灣公共建設檔案 高雄港上集 【荷蘭到日治時期的打狗港】
社團法人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
財團法人日月光文教基金會 提供
VIDEO
台灣公共建設檔案 高雄港中集 【台灣光復後的高雄港市】
社團法人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
財團法人日月光文教基金會 提供
VIDEO
台灣公共建設檔案 高雄港下集 【經濟起飛 高雄港市的工業建設】
社團法人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
財團法人日月光文教基金會 提供
專書與文創
港灣.記憶-跨越時空的雙港故事
本書以臺灣南北雙港─高雄港與基隆港的發展為題,精選自1913至2004年近百年間共84件檔案,透過這些檔案,娓娓述說雙港的蛻變,以及在地記憶與動人故事。
「大港印象」餐墊
今日基隆港、高雄港承載著不同時空的歷史記憶,為喚起民眾對港口的記憶,本局從國家檔案擷取碼頭工人、橋式起重機、貨櫃船、郵輪等港口元素,結合航海圖,將雙港地理位置與發展描繪於餐墊,透過饒富趣味的圖案,細細品味雙港的獨特意象。
圖片列表
發布日期:109/10/21
最後更新時間: 113/11/26
點閱次數:1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