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食·饗時-臺灣飲食檔案特展
展覽資訊
展覽概述
臺灣飲食包羅萬象,從夜市小吃到米其林餐廳百家爭嗎;不僅人人在日常生活中吃得到在地傳統與現代滋味外,美食也成為吸引國際旅客來臺觀光的一大魅力。
飲食文化是一種累積的過程,涵融了各世代生活經驗、經濟狀況,乃至於价值觀、認同戚,從中也反映不同的時代意義。
臺灣早年是糧食產區,糧食產量不僅自足,而且還可以出口。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因戰爭造成民間物資值乏,戰後臺灣社會面臨程荒問題。政府除推動農漁增產,也透過政策廣微程食、抑制奢侈性消費。從戰後「公共食堂」的興起到1980年代「梅花餐」運動的推廣,都隱隱可以感受到戰後因糧荒而節約,或至少在宣導上力求儉樸的政策服絡。
你可曾想過,自己與阿公、阿嬤的飲食習慣為什麼大不同?他們習慣三餐以米飯為主食,但更年輕的世代,生活中多了許多各式麵食、愛吃麵包、習價喝牛奶等。回顧1950年代起,國際間大舉援助臺灣麵粉、黃豆及奶粉等物資,改變了我們的飲食習慣。
此後60、70、80年代,臺灣社會飲食視野更為寬廣:隨著電視臺開播,我們有了電視烹飪節目「傅培梅時間」,一播40年,對臺灣家庭飲食影響深遠。我們可以在移動中的火車餐車上享受美食,也成為不少人美好的回憶。而象徴図家對飲食論述的國宴菜单,也忠寅呈現出不同年代的政治思維:在地風味小吃、在地食材,乃至於國宴下鄉,是這20年來臺灣無論政治或飲食的風貌。
本書共精選近百件關鍵指案,呈現1945年至2000年臺灣飲食文化與國家政策之間的關係,分為4大单元:
一、先求吃飽的年代
二、美援改變你我的飲食
三、從便當到國宴
四、汽水、市場、飲食國際化
展期資訊
展區 |
日期 |
時間 |
地點(地址) |
新莊展次 |
2021 / 11 / 24 (三)~
2022 / 05 / 31 (二) |
上午 9 時至下午 5 時
(放假日停展) |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展覽廳
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北棟1樓 |
苗栗展次 |
2022 / 07 / 15 (五)~
2022 / 11 / 14 (一) |
上午 9 時至下午 5 時
(週二休館) |
臺灣客家文化館第五特展室
苗栗縣銅鑼鄉銅科南路6號 |
南投展次 |
2023 / 02 / 18 (六)~
2023 / 11 / 30 (四) |
上午 9 時至下午 5 時
(國定假日及周一休館) |
臺灣省政資料館第一特展室
南投縣南投市中正路2號 |
下載:展覽海報.jpg
下載:展覽摺頁.pdf
展覽學習單
下載:國小版學習單.pdf
下載:國高中版學習單.pdf
飲食檔案
先求吃飽的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央政府撤退來臺,為解決糧荒問題,朝「開源」與「節約」兩個方向著手。開源,鼓勵農漁增產,舉辦全國增產競賽。節約,開辦筵席稅並將酒樓餐館改為公共食堂,規定收費標準以杜絕奢侈浪費;這對早年臺灣社會高社經地位階級的精緻飲宴、酒樓飲食文化不無影響。
糧食短缺問題雖在1950年代,因增產政策奏效加上國際援助抵臺獲得解決,甚至可外銷賺取外匯。但1970年代,臺灣為推行國家建設,依然實施節約政策,行政院長蔣經國推行十項革新政策,要求公務人員謝絕應酬。但民間應酬宴飲難以禁絕。於是在1980年代,出現了「五菜一湯」的「梅花餐運動」,梅花餐成為節約聚餐的代名詞。本單元分3個主題:
1-1、徵糧與增產 把糧找出來
戰後臺灣面臨糧荒,社會不安,民心浮動。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糧食局為解決缺糧問題,先掌握糧源。於是在1946年推行「田賦徵實」,將原本交錢的田賦改為繳交稻穀,並派專任調查員到各縣市確實徵糧。田賦徵實實施到1987年停止。 其次,制定第一次五年糧食增產計畫(1946-1950)。1950年,糙米產量達142萬餘公噸,超過戰前最高產量近2萬公噸。由於成效卓著,糧食局在1951年實施第二次五年糧食增產計畫(1951-1954)。這項計畫在1953年併入臺灣經濟建設四年計畫。除了推動糧食增產,政府也同步推動其他農漁牧業的增產。
為什麼戰後缺糧?
檔號:A383000000A/0035/a188.1.8/01
案名:人民請撥糧食救濟糧荒
說明:戰後,高屏地區因戰爭期間耕地荒廢、缺乏肥料,加上颱風肆虐南部,導致米荒,黑市米價天天上漲,民眾連基本溫飽都成問題,到1946年,缺糧情形仍未改善。
產生年代:1946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糧食局長李連春的回顧
檔號:A383000000A/0035/a188.1.8/01
案名:台灣省對糧食局長李連春以糧政艱困請辭與慰留
說明:1968年,臺灣省政府糧食局長李連春回顧自1946年上任以後,22年間以增產糧食、穩定糧價為核心,從事生產、掌握、供應、調節及餘糧外銷的工作情形。
產生年代:1968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為什麼要「田賦徵實」?
檔號:A386000000A/0035/43208/3
案名:糧食
說明:為解決缺糧問題,政府陸續推動「田賦徵實」、「公地放租改徵收實物」等政策,儘量掌握糧食。田賦徵實的目的在充實軍糧、調劑民食、平定物價、平均負擔、平衡預算。稻田一律徵收純淨乾燥稻穀,其他則徵收代金
產生年代:1946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米谷增產競賽
檔號:A383000000A/0035/a452.6.2/1
案名:米穀增收競賽會
說明:1947年,臺灣農政逐漸恢復常態,高雄縣政府舉辦米穀增產競賽,以一、二期稻作的時間作為競賽時程,在每期稻作期間比賽。有鑑於高雄縣競賽效果好,後來臺灣省政府農林處開始舉辦全臺增產競賽。
產生年代:1947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看誰甘藷產得多
檔號:A383000000A/0036/a452.6.3/1
案名:甘藷增產競賽會
說明:糧食局對甘藷增產極為重視,因為甘藷的營養價值高且比白米便宜,所以大量收購生甘藷和甘藷簽。高雄縣政府推動甘藷增產競賽,比賽獎金豐厚。
產生年代:1947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1947年高雄的農業增產計畫
檔號:A383000000A/0036/a025.29/01
案名:36年度農業增產推行計劃
說明:行政長官公署農糧林處農業推廣委員會所推動的農業增產項目,在糧食作物之外,還包括水果、蔬菜、茶葉、苧麻、黃麻、棉花等農作物,也有豬、牛、雞、鴨,甚至飼料及未列在表中的肥料等。
產生年代:1947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漁業增產 美援扮推手
檔號:AA00000000A/0041/8-4-1-3-1
0/2
案名:經濟部台灣漁業增產委員會組織規程及辦事細則
說明:臺灣漁業增產委員會成立於1951年9月25日,委員會由我國6人、美國4人共同組成。委員會運作及執行資金來自美援,補助我國建造漁船、發展遠洋漁業。
產生年代:1952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1-2、公共食堂 跟你想的不一樣
戰後初期,政府為杜絕飲食浪費,於1946年開徵筵席稅,店家營業額超過一定額度就要繳稅。臺灣省政府於1949年公布〈臺灣省酒樓茶室改設公共食堂公共茶室實施辦法〉,要求全臺的酒樓、茶室、餐廳都改名為「公共食堂」。 店名的變化反映在招牌上,都市景觀隨之一變,頓時「清新儉樸」了起來。除店名改變外,政府也限制餐飲業的定價。 1962年,「公共食堂」中有陪酒服務者,依規定改名為酒家,其餘則恢復原有餐館名稱,「公共食堂」才逐漸在街頭消失。至於筵席稅,則一直徵收到1980年,因施行〈娛樂稅法〉才告終止。
1949年筵席不能吃太好
檔號:A375000000A/0038/0124.13/0010
案名:臺灣省酒樓茶室改設公共食堂茶室
說明:1948年行政院制定〈飲食消費節約辦法〉,規定全國的餐廳,中餐一桌八人以六菜一湯、西餐每客以兩菜一湯為限。1949年,臺灣省政府主席陳誠要求將全臺酒館茶樓一律改成公共食堂及公共茶室。
產生年代:1949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
一桌菜賣多少錢 政府告訴你
檔號:A386000000A/0041/1200/1
案名:總節
說明:對外營業的中西餐廳,一份餐點該出幾道菜?不同人數的酒席能出幾道菜?能賣多少錢?本辦法都有規定。未對外營業的俱樂部、招待所、聯誼涉及福利餐廳,則不在此限。
產生年代:1952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西門町一客快餐3元有找
標題:吃餐喝茶價目一定
中式西式隨你挑選
公共食堂實施辦法即公布實施
說明:〈公共食堂實施辦法〉於1949年10月3日由臺灣省政府公布施行,隔日中央日報刊登該辦法,同一版面另有一家嗎哪餐廳的廣告,列出菜色及價格,恰可與實施辦法對照。
產生年代:1949
影像來源:網赫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央日報全文影像資料庫」。
公共食堂的終結與酒家的興起
檔號:A386000000A/0055/13306/3
案名:特種營業
說明:1962年4月14日,臺灣省政府公布〈臺灣省特定營業管理規則〉,「公共食堂」正式走入歷史,原有陪酒服務生的「公共食堂」需在3個月內改為「酒家」,日治時期的酒樓菜色,改稱「酒家菜」並廣為人知。
產生年代:1966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黑美人大酒家
檔號:A325000000E/0056/0058/1
案名:石門水庫、臺北市、淡水、板橋林家花園、基隆市、野柳風景區、慈湖
說明:1962年政府規定有服務生陪酒的「公共食堂」需在3個月內改為「酒家」,「萬里紅公共食堂」因此改名為「黑美人大酒家」,「黑美人」是從“All Beauty”轉音而來。
產生年代:1962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筵席及娛樂稅 開徵!
檔號:A375000100E/0035/212.7/10
案名:娛樂稅
說明:承襲日治時期的入場稅及遊興宴食稅,1946年,行政長官公署公布〈臺灣省各縣市筵席及娛樂稅徵收規則〉,筵席稅20%,由餐飲業者向消費者代徵,拒繳要罰。
產生年代:1946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餐飲經營不易 筵席稅可寬限嗎?
檔號:A386000000A/0042/21313/1
案名:筵席及娛樂稅
說明:臺北市烹飪、茶室、飲食三公會聯合陳情經營困難之處,主要是經常有顧客簽帳,慢至一個多月才到帳,且壞帳不少,業者還須代墊稅款,故常虧本。依規定筵席稅5天須繳納1次,逾期1天就罰鍰5倍,陳情太過嚴苛,希望政府放寬繳納期限。
產生年代:1953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廢止筵席及娛樂稅法
檔號:A200000000A/0039/2081402/0030
案名:娛樂稅法
說明:〈筵席及娛樂稅法〉於1980年6月30日廢除,改施行〈娛樂稅法〉,以課徵餐飲業者為主的筵席稅至此結束。
產生年代:1980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1-3、沒有梅花入菜的梅花餐
1972年,行政院長蔣經國於院會提出「十項革新」,要求軍公教及公營事業人員在婚喪喜慶、公務關係的宴會應酬,不能鋪張浪費。1978年6月,行政院更訂定〈行政機關貫徹十項革新要求實施要點〉,還要各部門針對要點展開考核。 1979年施行〈改善社會風氣重要措施〉方案,嚴格管制全臺特種營業場所,包括酒家、酒吧與特種咖啡室等。1982年,行政院長孫運璿指示,雖然政府不斷倡導勤儉、力求節約,但對於宴會菜餚卻沒訂標準。為了響應「勤儉建國」的方針,大力推動五菜一湯的「梅花餐運動」,作為各部門餐宴的標準。稱「梅花餐」,一方面是因為梅花乃中華民國的國花,精神寓意不言而喻;而梅花餐的五道菜圍擺在桌上,象徵梅花的五瓣。
十項革新執行成果
檔號:B3711341801/0062/201-04-1/1
案名:考成報告
說明:十項革新中的第5、6、7項,是針對公務人員的餐宴標準予以規定,通霄鹽廠年交際費支出因此節省93.18%。
產生年代:1973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吉祥、如意又富貴的「梅花餐」
標題:團結自強協會呼籲全民 響應勤儉建國號召
將自下月起推行「梅花餐」運動
以定價定量方式減低奢侈浪費
說明:中華民國團結自強協會於1982年5月21日召開會議,呼籲全民節約餐飲、杜絕浪費,發起「梅花餐」運動。「梅花餐」是指五菜一湯,供應10-14人的宴席,外賓及喜慶可再加什錦拼盤一道菜;並依數量、價格區分為:不超過4,000元吉祥席、3,000元如意席、2,000元富貴席。
產生年代:1983
影像來源:網赫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央日報全文影像資料庫」。
勤儉建國 從梅花餐做起
檔號:A313380000K/0071/400/001
案名:人事類/總
說明:中華民國團結自強協會為響應蔣經國總統「勤儉建國」,發起梅花餐運動。梅花餐分從定量、定價、定時進行定義,同時提倡「公筷母匙」。各公民營事業單位,乃據此展開梅花餐運動。
產生年代:1982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梅花餐價格 因地制宜
檔號:C9510010003/0069/1101/002
案名:黨務案卷
說明:梅花餐運動在各地推展時,經評估地方消費物價,在梅花餐定價方面,分為甲席2千元、乙席1千元兩種,並註明均不飲酒。
產生年代:1982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美援改變你我的飲食
以美國為主的國際援助,提供臺灣各項物資,不僅解決了臺灣社會糧食缺乏的燃眉之急,也改變了臺灣人民的飲食內容及飲食相關產業。大量麵粉援臺,政府順勢推出「以麵代米」政策,鼓勵大家多吃麵食、少吃米飯,衝擊臺灣人以米食為主的飲食習慣。當時,各種麵攤、麵食館子與麵包店迅速成長。 美援大豆除了用來製造沙拉油,剩下的豆渣還能當飼料,讓豬隻吃了頭好壯壯。美援時期,透過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的研究與補助,引進新技術、新品種的動植物,增加我們的飲食項目。同時,原本只有富貴人家才喝得起的牛奶,在美援時代,也開始與一般庶民生活緊密結合,變成日常飲品。本單元分3個主題:
2-1、從「以麵代米」談起
1954年,美國通過480公法,農產品開始源源不絕運抵臺灣,包括小麥、大麥、大豆等。臺灣的麵粉工廠於是從1950年代的少數幾家,因美國小麥大量進口而大幅增長。政府倡導食用大麥,軍人先吃,在部隊試辦在米中摻食大麥。 「麵粉換穀」、「以麵代米」政策不只為了消化美援物資,更有為外銷白米賺取外匯的目的。作法是以低於市價的麵粉與農民交換稻穀,再透過農會教導農村婦女製作麵食料理。 1962年,全國工業總會成立臺灣區麵食推廣委員會,設立「麵麥食品巡迴講習小組」,積極推廣麵食在臺扎根。經過一系列政策推動,國人逐漸接受麵食作為主食。今天,麵食與米食並列為臺灣兩大主食。
向美國買小麥、大麥
檔號:A303000000B/0045/473.1/19
案名:按美四八O公法項下商訂剩餘農產品協定
說明:1957年,我國透過480公法向美採購大量的剩餘農產品,以小麥的數量及總價最高,大麥製成的大麥片則受農民及收入微薄者歡迎。
產生年代:1957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民間可以自行向美國買小麥
檔號:A313000000G/0046/04990-001640/00001
案名:麥麵粉
說明:〈美援小麥商業採購進口辦法〉於1961年公布後,准許民營麵粉廠自行辦理,或委託中央信託局採購,不再由政府配售。透過該辦法,政府獎勵銷售成績好的麵粉廠。
產生年代:1961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讓民眾吃小麥 行政院想方法
檔號:A303000000B/0051/474.1/20
案名: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CUSA)會議紀錄
說明: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為了使國人改食用小麥、大麥及玉米,以取代白米,經開會討論,改變主食的方法有:鼓勵國人在米飯中摻食大麥、麵食推廣委員會推廣、在部隊食米中摻食大麥等。
產生年代:1962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讓民眾吃小麥 行政院想方法
檔號:A303000000B/0051/474.1/20
案名: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CUSA)會議紀錄
說明: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為了使國人改食用小麥、大麥及玉米,以取代白米,經開會討論,改變主食的方法有:鼓勵國人在米飯中摻食大麥、麵食推廣委員會推廣、在部隊食米中摻食大麥等。
產生年代:1962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在食品展推廣麵食
檔號:A325000000E/0051/0009/1
案名:1962農復會照片
說明:1962年1月28日,在農曆年前一周,全國工業總會在中華商場舉辦工業新產品示範展覽。其中食品展,除展示各種罐頭及食物加工品,更積極推廣麵食。
產生年代:1962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推廣麵麥食 全臺走透透
檔號:A307742600K/0057/271/1
案名:員工補習講習
說明:1962年,全國工業總會籌組臺灣區麵麥食品推廣委員會,設立「麵麥食品巡迴講習小組」,提供20人以上麵食講習,為期6天計12小時,並免費提供教材及實習用具。
產生年代:1968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嚐一口好滋味 甜甜圈好吃
檔號:A325000000E/0053/0011/1
案名:1964農復會照片
說明:1964年,經濟部舉辦的「中華民國五十三年經濟建設成果展覽會」中,設有麵麥食品館,提供甜甜圈給參觀民眾試吃。照片中間是時任經濟部長的李國鼎先生。
產生年代:1964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推行麵食 用麵粉換蓬萊稻穀
檔號:C9500113003/0057/1101/002
案名:農事小組長會議紀錄
說明:政府自1954年起推動「麵粉換穀」,再將白米外銷。當時的交換條件為26公斤蓬萊稻穀換22公斤麵粉1袋。1968年,糧食局為提高農民意願,改以1:1交換。
產生年代:1968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麵食開始扮演餐桌主角
檔號:A325000000E/0059/0017/1
案名:1970農復會照片
說明:1970年代民眾到餐廳排隊點麵食的情景,牆上價目表標明:雪菜肉絲麵5元、牛肉麵8元、排骨麵10元。合菜兩菜一湯50元,四菜一湯則要價100元。
產生年代:1970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2-2、萬用大豆與農復會的努力
美援大豆進入臺灣後,主要用在油脂業、食品加工業及飼料業三方面。在食品加工業,大豆可製成豆類加工品,菜價高漲時可以成為替代食品。其次,美援大豆可以做成食用油的原料,豆渣則可作為飼料,堪稱「萬用作物」。 由美國與中華民國共同成立的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為臺灣引入農漁牧新技術、新品種及相關低利貸款,促進農漁牧業增產,豐富臺灣的食材來源。 農復會在臺灣推展的工作很多,在農業方面包括高山蔬菜、洋蔥種植;漁業有稻田養魚、虱目魚養殖;畜牧業則有飛鴿傳精、養殖大白兔等,對臺灣的飲食文化影響深遠。
美援黃豆怎麼用
檔號:A303000000B/0042/474.1/4
案名: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CUSA)會議紀錄
說明:1952年以前,臺灣黃豆工廠僅6家,到了1952年秋季,因美援黃豆增至20家。黃豆加工產出豆餅和豆油,統一由臺灣省政府糧食局收購及配售。豆油供軍公人員食用,豆餅則供給農家當作養豬飼料。
產生年代:1953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用豆腐替代蔬菜
檔號:A386000000A/0043/42403/11
案名:生產調配
說明:1954年,全臺一千餘家豆腐製造業,分配到的黃豆總數為每個月800公噸。1950年代,豆腐通常作為每年8月因雨季無法收穫蔬菜時的替代食品,主要消費族群為中下階級。
產生年代:1954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黃豆價格與醬油製造
檔號:A386000000A/0044/61400/29
案名:總節
說明:1955年,臺灣出現釀製化學性醬油有害健康的新聞。臺灣省臨時省議會議員認為,此與黃豆價錢過高有關。政府配售豆腐業黃豆一斤3.8元,醬油業則要4.4元,故要求價錢應與豆腐業相同。
產生年代:1955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沙拉油熱銷 擴廠延伸鐵道線
檔號:A315180000M/0058/946/013
案名:總源源泉製油廠在員林站舖設專用線修改都市計劃道路寬度
說明:總源、源泉創辦人暨董事長陳書友,在1969年推出精緻大豆油,命名為「沙拉油」,因而被稱為「沙拉油之父」。沙拉油一推出立刻熱銷,在擴大產能的考量下,需擴建倉儲設備並延伸專用鐵道線路。
產生年代:1969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脆甜的高山高麗菜
檔號:A325000000E/0046/0004/1
案名:1957農復會照片
說明:高山高麗菜的口感脆又甜。起初農復會在臺北三芝、陽明山及南投東埔、霧社等山地輔導農民種植高冷蔬菜,產季在7到10月,以補充平地蔬菜供應的不足。而在中橫公路開闢時期,農復會為供應修路工人蔬菜需求,也輔導原住民在梨山栽植高冷蔬菜,成為後來著名的「梨山高麗菜」。
產生年代:1957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白兔 也曾是桌上佳餚
檔號:A325000000E/0041/0001/1
案名:1952-1954農復會照片
說明:兔子易飼養、皮毛可利用、肉又可食用,極具經濟價值。農復會引進臺灣後,由學校四健會員飼養,後經農會推廣,掀起一波養兔風潮。燉紅燒兔肉、三杯兔、烤兔肉、洋菇兔肝等菜名都曾出現在餐廳菜單上。
產生年代:1953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2-3、喝牛奶,讓你像大樹一樣高!
日治時期,臺灣畜牧業發展已頗具規模,全臺共有七十餘座牧場,但鮮乳主要提供在臺日人飲用。 1950年代大量美援牛奶進入臺灣。由於牛奶富營養價值,因此美援牛奶先作為兒童及婦女的營養補充食品,而後逐漸普及大眾。1960年代起,政府為節省外匯,開始扶植國內的酪農業。透過美援補助,臺灣酪農業發展迅速;與此同時,進口奶粉數量也快速增加。 國人每人每年牛奶的飲用量,從1958年的1.39公斤成長到1965年的4.27公斤,增加了近3倍。受美援影響,臺灣民眾開始喝牛奶,並從煉乳調水到沖泡奶粉,再發展到直接喝鮮乳。
味全奶粉工廠
檔號:A325000000E/0055/0013/1
案名:1966農復會照片
說明:由於臺灣進口奶粉數量在1958年以後迅速增長;再加上乳牛產乳量於1962年後快速成長,造成剩餘乳問題。味全於是在1963年創設臺灣第一家自製奶粉工廠,坐落於今天的臺中市霧峰區。
產生年代:1966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福樂奶品製造工廠
檔號:A325000000E/0049/0007/1
案名:1960農復會照片
說明:福樂奶品股份有限公司是由美國的亞洲國際奶品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與華僑合資,於1956年6月經行政院核准設立,1957年5月開工,生產合成牛奶、冰淇淋、乳酪、優格等。
產生年代:1960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從便當到國宴
電視裡的烹飪節目、學校的家政課、書架上的食譜,以及農會婦女的家政班,是過去除了家庭以外,民眾可以學習烹飪的管道。透過電視播送,傅培梅成為家喻戶曉的家庭烹飪大師,談到臺灣飲食史,就不能不提到她。
臺鐵便當則是臺灣庶民美食的代表之一,一年最多可賣超過1千萬個,為臺鐵帶進超過7億元營收。近年不僅國人愛吃,更成為觀光客來臺必吃的美食經驗。臺鐵的鐵路便當盒、鐵路餐廳,尤其是餐車,都是不少民眾搭火車的美好回憶;餐車是臺鐵特有的「移動餐廳」,更讓許多人念念不忘。
最能代表國家對飲食論述的筵席,莫如國宴。從7位總統的國宴菜單可見,在款待國賓的菜色中,逐漸融合臺灣在地多元特色,有呈現臺灣小吃的飲食特色、有展示國宴食材的在地履歷。
本單元包括烹飪技術的傳承、特殊的火車用餐環境與型式,以及國宴菜單:
3-1、美味記憶的傳承
1962年起,傅培梅開始在臺視主持烹飪節目,長達四十餘年的時間,除了介紹各式菜餚與烹飪技法,所出版的《培梅食譜》更成為不少家庭烹飪必備參考書。許多家庭主婦的一手好菜,都是從她的食譜與節目習得。傅培梅也曾多次代表國家前往友邦傳授廚藝。口味傳承除依賴家庭、親友、師徒之間的傳授,以及媒體上的烹飪節目教學,大專院校、職業學校也設有家政科系,教授各式中西料理。農漁會家政班透過各種烹飪講習,讓鄉村婦女熟習新食材,並製作兼具衛生與營養價值的菜餚。
傅培梅的40年電視烹飪教學
檔號:A325000000E/0059/0045/1
案名:民生、服裝、飯店、飲食
說明:1962年10月10日,臺灣電視公司開播。12月下旬,傅培梅在《幸福家庭》節目中進行烹飪教學,展開四十餘年的電視教學生涯,共示範四千多道菜餚,影響臺灣幾個世代的口味。
產生年代:1982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中國烹飪班」上課情形
檔號:A325000000E/0089/S161/1
案名:921地震災後重建
說明:1961年4月,傅培梅在自家院內搭竹棚,擺張八仙桌,架起木炭爐就開始教學。1971年,向教育局立案「中國烹飪班」,直到1990年補習班結束。
產生年代:1983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家事補習班的烹飪課
檔號:A376590000A/0036/332.3-7/1
案名:市立初級家事職校設高級家事補習班卷
說明:1947年,臺中市立初級家事職業學校設置1年期的高級家事科補習班,共41人報考,錄取28名。烹飪課程除安排學生學習中、西餐,還要學習筵席方式、西餐禮儀。
產生年代:1948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家事補習班的烹飪課
檔號:A376590000A/0036/332.3-7/1
案名:市立初級家事職校設高級家事補習班卷
說明:1947年,臺中市立初級家事職業學校設置1年期的高級家事科補習班,共41人報考,錄取28名。烹飪課程除安排學生學習中、西餐,還要學習筵席方式、西餐禮儀。
產生年代:1948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烹飪課 自己做、自己吃
檔號:A325000000E/0053/0101/1
案名:鐵路、伐木、教育、選舉、花卉、味全、近代工程
說明:實踐家專家政科的烹飪課,先在教室分組,準備食材及烹調,最後一起試吃成果。
產生年代:1965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家政班學員要會做包子
檔號:C4050447101/0040/0301/001
案名:相簿一本(281張)、幻燈片三盒(101張)
說明:1959年,臺中北屯區仁美里家政班成立,經常舉辦各種活動,烹飪班成員要學習如何用酒瓶擀麵皮、做包子。
產生年代:1959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農會家政班推廣蛋粉料理
檔號:C4050447101/0059/0303/001
案名:家政
說明:1971年,臺灣省政府社會處依〈台灣省各縣市鄉鎮(市)(區)執行農村托兒所接受世糧方案援助計劃實施要點〉,將大豆油和蛋粉發給農村托兒所兒童,以補充營養,並設計蛋粉食譜。
產生年代:1971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3-2、鐵道的飲食記憶
日治時期火車上的食堂列車,在戰後改稱餐車,繼續營運。在餐車上用餐,隨著火車行進,窗外風景不斷變化,搭配列車輕微搖晃感,構成「移動餐廳」的特殊用餐體驗。 除了餐車,在火車上吃便當也是特殊的用餐經驗。用餐時間一到,不僅在火車站可購買鐵路便當,火車上也有列車小姐販賣圓型鋁盒裝的便當。此外,各火車站附設的鐵路餐廳,也可以吃到客飯、燴飯、炒飯、麵食、三明治及點心。這三種不同型式的用餐情境,營造出專屬於鐵道的飲食記憶。
「觀光號」餐車 最高級享受
檔號:A325000000E/0053/0101/1
案名:鐵路、伐木、教育、選舉、花卉、味全、近代工程
說明:臺鐵於1961年6月18日開始營運「觀光號」列車,這是60年代最高級的列車,也是臺灣第一種加裝冷氣的列車。觀光號加掛餐車,提供各種餐點及報紙。
產生年代:1964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臺鐵餐車海報
產生年代:1951
影像來源: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
餐車設計圖
檔號:A315180000M/0058/294/003
案名:特快車、餐車及電源車之各部構造圖面
說明:日本車輛製造公司與日立製作所於1969年11月合作完成餐車設計圖,由臺鐵向世界銀行貸款,購買27輛,並命名「莒光號」,當中包括4輛餐車。餐車包括十張4人座、兩張2人座的桌椅,以及料理室、空調室。
產生年代:1969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臺鐵排骨便當
檔號:A325000000E/0052/0010/1
案名:1963農復會照片
說明:1963年,臺灣省示範農校舉辦學生技藝競賽,農復會的美籍顧問在活動中享用的午餐便當,是臺鐵鋁製飯盒裝的排骨飯。
產生年代:1963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臺鐵排骨便當有什麼好料
檔號:A315180000M/0063/072/001
案名:餐車部銷售各式菜飯等問題及改善案
說明:臺鐵餐旅服務總所轄下的基隆、臺北、臺中、彰化、嘉義、高雄餐廳,在車站及列車上販售便當。排骨便當內有菜飯、排骨、油豆皮或豆干、雪裡蕻(音鬨)、醬瓜。
產生年代:1974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3-3、連結地方的國宴
國宴是外交活動重要的一環,有隆重的儀式、典雅的場所,以及精緻的菜色,展現一國飲食的精粹,並代表國家對國賓的尊重與熱誠。我國自1958年訂定〈接待訪華外賓暫行辦法草案〉後,對於官方宴會有完整的定義,分為國宴、公宴和官宴。外國元首、王室來訪,須以國宴規格款待,還明訂各種接待儀節。
我國歷經蔣中正、嚴家淦、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等7位總統。比較歷任總統的國宴菜單,早年國宴會出現魚翅、龍蝦、鮑魚等高級食材。自2000年總統就職國宴起,國宴菜色開始結合常民小吃與在地食材,並逐步深化。從歷年國宴菜單的變化,可看出臺灣社會的政治氛圍、飲食文化等變化。
國宴、公宴及官宴
檔號:A303000000B/0041/736.21/1
案名:接待訪華外賓辦法草案
說明:外交部於1958年訂定〈接待訪華外賓暫行辦法草案〉,對來訪外賓邀宴,以不同層級區分:國宴、公宴、官宴。元首、王儲、皇室等以國宴款待;副元首、總理、首相等以公宴款待;其他訪問的文武職賓客則以官宴款待。
產生年代:1958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蔣經國-玉香宴
說明:蔣經國總統於1984年7月24日在臺北圓山大飯店宴請馬來西亞副元首,國宴菜色包括:美味特拼、通天排翅、水晶龍蝦、玉香牛腩、雙菇菜心、富貴童雞、干貝竹笙湯、素什燒賣、雙泥酥盒、核桃奶酪、什錦水果、果汁、茶或咖啡。以上菜色為配合國賓飲食習慣,並未提供豬肉食品。
影像來源:臺北圓山大飯店,《五十週年典藏紀念圓山經典食錄》,2002年5月10日,頁24-25。
馬英九總統就職國宴菜單
檔案編號:1500069/1-21
檔名:2008年就職國宴
說明:2008年馬英九先生當選第12任中華民國總統,首次將總統就職國宴移至高雄,在漢來大飯店舉行。國宴菜單菜色中未見任何名貴食材,而是以南部在地食材料理。
產生年代:2008
影像來源: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蔡英文總統就職國宴菜單
檔案編號:1900132/1-2
檔名:2016年就職國宴
說明:2016年蔡英文女士當選第14任中華民國總統,就職國宴於臺北萬豪酒店舉行。國宴菜單不僅運用臺灣在地食材,更列出食材生產者,並附產銷履歷QR Code,皆為首見。
產生年代:2016
影像來源: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汽水、市場、飲食國際化
在各種聚餐宴會中,總少不了飲料相伴。尤其在氣候炎熱的臺灣,冰涼汽水是人見人愛的飲料。汽水自日治時期進入臺灣社會各階層,當時屬於奢侈品;今天,汽水已是大眾日常飲品,價格便宜口味眾多。
一提到市場與夜市,從沿街擺攤的傳統市場,到公有市場與攤販集中市場的過程,不僅買菜的空間發生變化,賣菜的時間也因而延長。夜市則從定期夜市轉變成固定夜市,且空間範圍不斷擴張,數量也有所增長。直到今日,市場與夜市不僅是大家吃飯逛街的好去處,也是外國遊客的最愛,更是眾多臺灣美食的誕生地。
1980年代以後,國際連鎖速食業陸續進駐臺灣,我們也將在地美味與世界分享,小籠包、珍珠奶茶成功打進世界餐飲舞台。1990年代開始,客家料理、原民料理的精緻化,以及新住民帶來的東南亞料理接續拓展臺灣美食版圖。本單元分3個主題:
4-1、汽水背後的角力
無論是汽水、沙士或可樂,碳酸飲料的清涼氣泡口感深受大眾喜愛。汽水在日治時期屬高級飲品,一般人不容易喝到。戰後,汽水等飲料多出現在筵席上。直到1970年代以後,國民所得漸增,汽水才走入日常生活,成為大眾飲品。 在各品牌飲料中,黑松汽水是本土碳酸飲料的代表。黑松公司創立於日治時期,起初以進馨商會為名,到1970年才更名為黑松。除了本土碳酸飲料,美國品牌挾帶資本及文化勢力,讓臺灣社會在暢飲的同時,無形中也接受了美式文化的洗禮。1980年代,市場規模擴大,不僅有更多飲料引進臺灣,周邊產業也蓬勃發展。
果實水?槽達水?
檔號:A375000000A/0038/0076.82/0023
案名:冰果及清涼飲料水業及獸肉業等管理規則
說明:1949年,臺灣省警務處擬定〈臺灣省各縣市管理冰果及清涼飲料水業規則〉,清涼飲料水包括汽水、果實水(即果汁)、槽達水(即蘇打水),及其他含有碳酸之清涼飲料水。
產生年代:1949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可口可樂在臺上市
檔號:AA00000000A/0054/8-5-5-1-7/86
案名:關於美國可口可樂飲料銷台案
說明:臺灣汽水廠產品積極布局可口可樂在臺上市。國內業者認為臺灣市場有限,故一致反對。1967年,政府以放棄「可樂」、「Cola」專用權為條件,同意開放上市。
產生年代:1965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可口可樂 美軍社區才喝得到
檔號:A325000000E/0050/0008/1
案名:1961農復會照片
說明:1961年,美軍社區慶祝聖誕節,人手一瓶可口可樂。當時臺灣市面上尚未販售可口可樂,大多只有在美軍社區才喝得到。
產生年代:1961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Root Beer不是酒
檔號:A307740000K/0075/616005/1
案名:黑松「全球麥根飲料」管制
說明:菸酒公賣局對於黑松股份有限公司命名其「全球麥根飲料」為“Root Beer”一案認定違規,黑松公司提出“Root Beer”相關解釋,並將該產品送至酒類試驗所化驗。
產生年代:1986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黑松全球麥根廣告
影像來源:呂俊哲先生
4-2、市場從早逛到晚
早期臺灣傳統市場多設在交通便利的街道,或是廟宇附近。日治時期開始在城裡興建集中市場。因此,後來臺灣有沿街擺攤的傳統市場,也有集中市場。 臺灣自1960年代邁入工業化,市場營業時間由清晨延至午後,甚至到夜晚。相對的,夜市隨著城市化腳步也開始擴張與增長,提供民眾更多的平價美食。流動夜市則在各鄉鎮開市,如雨後春筍般增長。夜市也成為許多庶民美食的誕生地,如基隆廟口夜市的鼎邊銼、臺北饒河街夜市的胡椒餅、臺中繼光街的鹹酥雞、臺南康樂夜市(沙卡里巴/盛り場)的棺材板等。
1960年代的東三水街市場一隅
檔號:A325000000E/0051/BN80/1
案名:臺灣外銷產品、農業生活
說明:「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於戰後改稱「新富市場」,攤販集中在市場及一旁的三水街。其後,三水街部分改稱「東三水街攤販集中場」,與新富市場併聯為一體。
產生年代:1962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公設「千歲町食料品小賣市場」配置圖
系統編號:jpli2008-bk-sxt_0797_61_1939
題名:臺北市役所食料品小賣市場要覽
說明:南門市場創建於1908年8月18日,是臺北市歷史最悠久的公有市場。1909年改名為「千歲町食料品小賣市場」。原為木造建築,之後因不敷使用,於1916年擴建為煉瓦建築。1939年,市場內共有33家商家,每日採買人數達3,500人。
產生年代:1939
影像來源:國立臺灣圖書館
從民族路夜市到小北夜市
檔號:A386000000A/0072/42500/23
案名:總節
說明:臺南市民族路夜市崛起於1960年代,沿著民族路,由中山路起至西門圓環止,共有攤商347家,號稱「府城點心城」、「府城夜明珠」。1983年,蘇南成市長認為夜市影響市容、交通,並造成污染,乃決議拆遷。攤商遷至小北夜市。
產生年代:1983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4-3、臺灣—菜單,更新中…
1984年2月18日全臺首家麥當勞在臺北市民生東路開幕,美式速食打入臺灣人的日常飲食。隨後,國際連鎖餐飲品牌如肯德基、必勝客、漢堡王等紛紛來臺開設門市,臺灣飲食文化因此有新發展。自1980年代起,不僅國際大餐飲集團、各國料理大舉入臺,臺灣的小吃及料理也走向世界。 從臺灣的飲食發展來說,隨著國民所得提高,我們不僅追求「吃得好」,更追求「吃得巧」。這個趨勢除了展現在料理的多樣、精緻與創新外,也呈現在餐飲知識的深化、傳播媒體的報導,以及飲食文學的興盛上,這些也都如實反映在客家、原民等料理的變化中。我們的飲食文化經多重刺激與不斷拓展,終使臺灣成為名符其實的美食島。
全臺第一家麥當勞
檔號:A325000000E/0059/0045/1
案名:民生、服裝、飯店、飲食
說明:全臺首間麥當勞門市於1984年2月18日在臺北市民生東路3段正式開幕,第一週就創下全球營業額首位的紀錄。1986年6月,麥當勞天母店首創得來速服務,強調「購買快速,不用下車」。
產生年代:1986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臺北市肯德基門市
檔號:A325000000E/0093/0106/1
案名:100年度底片數位化圖檔(135負片)
說明:肯德基於1985年4月16日在臺北市西門町開設首間門市,至2020年共有169家門市。肯德基以炸雞、雞肉漢堡等食品為主,並搭配百事可樂,和麥當勞進行市場區隔。
產生年代:1993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必勝客披薩
檔號:A325000000E/0077/0204/1
案名:臺灣區運動會、臺北時裝展、食品
說明:必勝客披薩於1986年進入臺灣,是首家披薩專賣餐廳,加入大量起司的披薩自此納入臺灣人的胃袋。之後,達美樂披薩於1989年引進,拿坡里披薩於1997年加入,三強搶攻臺灣的美式披薩市場。
產生年代:1993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珍珠奶茶 臺灣的味道
檔號:A325000000E/0091/0454上/1
案名:陳水扁總統、游錫堃院長、葉國興局長、張平男副局長活動照片
說明:珍珠奶茶自1980年代出現在臺灣茶飲市場,原為泡沫紅茶店的一款茶飲。1990年代外帶茶飲開始流行,珍奶成為人手一杯的飲品。飲料商順勢將珍奶推廣到國際市場,形成一股全球珍奶旋風。
產生年代:2002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鼎泰豐與小籠包
檔號:A325000000E/0073/S42/1
案名:縣市長選舉、原住民文化、劇團演出、臺北市街景
說明:鼎泰豐原為油行,開設於1958年。1972年開始賣小籠包,並創建小籠包的標準化作業流程,包括一顆小籠包重21公克,每顆小籠包18摺等。1995年進軍日本,展開全球化布局,至今共有一八O餘家分店。
產生年代:1997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客家料理之客定食
說明:客家定食的菜色有:芋泥酥鴨、客家大三封、腐皮香芋捲(配菜)、腐乳青花菜(配菜)、紅棗山藥鳳梨雞湯(湯品)。
影像來源: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料理.台灣》no.37
展場環景
互動遊戲
線上影音
穗月之拓 台灣農業推廣口訴歷史 黃玉華
出版文創
食光‧時光-臺灣飲食檔案故事
本書帶領我們找尋屬於臺灣的味道。臺灣戰後糧食短缺,政府推動政策,讓大家都吃飽。美援來臺後,主食改以米麵並行,步入工商社會,改變我們的飲食型態。之後邁入全球化,臺灣美食揚名國際。透過檔案,描繪國家政策對飲食文化的影響。
做伙呷飯|餐碗禮盒
建成圓環為北臺灣早期的小吃夜市,庶民飲食與價格詮釋在地臺灣味,成為大眾記憶中重要的味覺場域。檔案局運用國家檔案內鼎盛熱鬧的圓環影像為元素,白天的招牌街景對應夜晚燈火光軌,昔日人聲鼎沸、十里飄香彷若重現。
圖片列表
檔案下載
- 想食·饗時-臺灣飲食檔案特展-摺頁 PDF3.38MB
- 國小版學習單 PDF2.74MB
- 國高中版學習單 PDF1.75MB
- 發布日期:110/11/24
- 最後更新時間: 113/11/26
- 點閱次數:1689